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印度片《我的名字叫可汗》,由于敏感題材劍指美國9·11后遺癥,年初入圍柏林電影節非競賽單元時,曾令筆者期待。幸虧國內引進,才目睹其廬山真面目。該片不僅勝在拍攝手法高超,萬人迷影帝沙魯克·可汗表演給力,而劇情更借鑒《雨人》《秋菊打官司》等佳作設置,既聚焦了弱勢群體,亦展現了宏觀背景,從而激勵人心。
《可汗》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一個印度人的美國夢,里茲瓦·罕自小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他受母親百般照顧,并在生活最困難時,逐漸發覺自己有修機器天賦,這種奇人異事劇情走向,極容易吸引觀眾眼球。故事走向乍看老套,比如男主角如何一鳴驚人,母親死后如何失落痛哭,如何在美國偶遇心上人,還帶愛人去觀城市美景,煽情與抒情恰到好處,旖旎與浪漫無限放大,并適當插入喜劇,調節氛圍。后面呢?“兒子被殺→被捕→受折磨→舉報恐怖分子→被刺→見到總統”,都在反思9·11后穆斯林宗族如何在美國遭遇歧視,因而浪漫喜劇全少了,悲痛失落增加了,印度愛國情緒則烘托到了顛峰!
理應高度贊美印度影帝沙魯克·可汗,他不再是《阿教王》中的灑脫王子,哥們高難度模仿阿斯伯格綜合癥患者,眼神、動作、舉止都那么逼真,如此細膩甚微表演,干脆在《我的名字叫可汗》挑起大梁。若問相比《海洋天堂》中的文章(在線看影視作品)、《硬漢》中的劉燁,《馬拉松》中的曹承佑,沙魯克·可汗強在哪里?天賦與神韻矣!畢竟他能在全球產片量最大的寶萊塢紅得發紫、婦孺皆知,沒兩把刷子不行的!而印度女星卡卓爾·德烏甘,扮演女主角曼迪婭,她天生麗質的形象,喪子之痛后崩潰,仍令人印象深刻。
再有曾拍攝《永不說再見》《真情永在》等片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由于跟沙魯克·可汗有過密切合作,兩者相輔相成進行互助,再度保證了質量。另外,《可汗》擁有一支給力的幕后團隊,剪輯、攝影、美工全是世界級水準,而高質量、高水準視覺奇觀,優美的背景配樂錦上添花,極大程度增強了觀影效果。光憑無比流暢的敘事,鏡頭切換時的高想象力,就不亞于同等好萊塢大作。關鍵編導們真有愛國情懷,知道怎么樣去煽,怎么樣去相對合理的煽,絕不是《太行山上》《鄧小平1928》那樣膚淺空喊“愛國”口號,絕不是《精武風云》那樣膚淺叫日本人把英雄打刀,然后老甄陡然提升戰斗值,讓人覺得虛假,劇情是都有狗血,可印度人知道怎么叫你痛快,不叫你不痛快!那就值得學了!
《我的名字叫可汗》這樣影片放在今天,肯定有人說怎么弘揚主旋律,怎么民族意淫,或找什么想當然的BUG,說什么165分鐘是不是長了的廢話!其實像《盜夢空間》拍149分鐘的爆米花,明明是通關游戲,非一層夢套一層夢的廢話,到了雪地就視覺疲勞,諾蘭那控制節奏水準,說實話還不地《可汗》呢。人還多10幾分鐘!導演字幕沒寫是諾蘭,難道就不說了嗎?人家將“宗教、戰爭、人情、媒體正義、法律、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個人奮斗與社會抗爭”該說的都說了,音樂夠好聽,情感夠細膩,節奏夠流暢,你也能該挖出人性的挖出人性的,挖出內涵的挖出內涵的,看一個找總統死磕的穆斯林病人,哥們為說一句“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份子”,多不容易呢!不容易!那我就得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