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傳得沸沸揚揚的華潤萬家收編宏城超市一事終于塵埃落定。前日,越秀集團與華潤集團正式簽署了宏城超市和越秀水泥的股權轉讓協議。這樁交易對于雙方來說都達到了雙贏的目的,轉讓方成功剝離了非主營業務,而受讓方則更可謂“花小錢辦了一樁大事”。不過,業內人士也提出,完成這項交易后,廣州本土超市品牌生存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受讓成本每店僅花34萬
越秀地產昨日發布公告表示,公司及其全資附屬公司城建中國BVI與宜亮(華潤創業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投資控股公司)已訂立協議,向宜亮出售都曼附屬公司的全部已發行股本及其股東貸款,作價人民幣3670萬元。其中,都曼持有廣州宏城超市98.126%股權。預計該項交易可于2010年12月31日或之前完成。
越秀集團表示,由于已經確定了將房地產、交通基建和金融證券作為重點培育的三大核心產業,對于水泥等傳統產業和超市等非核心業務,立足于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或合作伙伴促進其發展。
“以3670萬元的價格就收購了宏城超市,這絕對是撿了個便宜。”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前業內都預計這次收購的價格不會低,因為宏城超市的店鋪資源在如今已是寸土寸金的廣州來說,已經非常稀缺。
據了解,宏城超市創立于1994年,是廣州越秀城建集團屬下的全資子公司,其2008年及2009年稅后及扣除特殊項目后未經審核的綜合凈利潤分別為170萬元及197萬元。此次的轉讓標的就包括旗下107家門店,和1座近10000平方米的大型現代化配送中心。
上述人士向新快報記者分析稱,僅從107家門店來計算,每家店的收購價僅34萬余元。宏城超市目前店鋪主要分布于天河、海珠和白云三大城區,經營面積以1000平方米以內居多,且近兩年租約到期的門店并不多。“如今在天河區開一家五六百平方米的社區超市,投資成本至少要上百萬元”。
華潤萬家龍頭地位更鞏固
華潤萬家總部公關總監劉岫軍昨日向記者透露,收購完成后,公司還將對這些門店進行統一升級改造,超市名稱也會進行變更。“不過,進一步的規劃細節還未完成”。
收編宏城超市后,對于華潤萬家而言無疑進一步稱霸華南市場。按照華潤萬家首席運營官陳碩的說法,未來五年之內,華潤萬家在華南市場的社區超市業態都將沒有競爭對手。
廣州楚睿商業咨詢董事長黃文杰表示,事實上,華潤萬家在廣州的拓展遠不及深圳,選址問題一直是公司一大困擾。目前來看,華潤萬家門店大部分位于廣州新城區,而廣州老城區占到廣州市區三分之二的面積,市場空間早已不大。而宏城是目前廣州門店分布最多的超市,該品牌在本地的認知度與華潤萬家也不相上下。此次收購,無疑是華潤萬家在廣州市場上的重大突破。
據了解,華潤萬家目前在廣州市場上有大賣場23家,社區超市30家左右。劉岫軍告訴記者,公司最早就是從社區超市業態開始的,目前在國內已經擁有1000家社區超市。公司目前多業態協同發展,宏城超市將可獲得強大供應鏈和配送資源的支持,而且價格方面也會與大賣場同步。
本土超市面臨進一步擠壓
黃文杰也表示,宏城超市的誕生源于城建集團開發樓盤配套,即使后來城建集團并入越秀集團,該超市品牌的業務也取得一定獨立發展,但還是一直屈居于配角。轉讓給華潤萬家,也有利于這個品牌找到更大的靠山。
“不過,若從本土商業格局來說,則可謂一大憾事。”黃文杰認為,宏城超市在廣州市場培育多年,其消失后,廣州市場再無可圈可點的本土超市品牌。今年5月份,廣州興安超市也被河南信陽西亞集團收購。現在廣州僅剩勝佳、好當家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小型民營超市,與來勢洶洶的外資比較,弱勢顯而易見。不難預見,本就艱難的小品牌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被收編”或成為最好的出路。
有業內人士也坦言,在外資大賣場的擠壓下,過去的社區超市都相繼倒下了。還好此次宏城超市的受讓方是華潤萬家,雖然是港資公司,但也屬于央企所有。否則在行業集中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當下,外資品牌將可在產業鏈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宏城超市大事記
1994年,以配套城建房地產開發和銷售的配套型超市角色而成立,以干貨經營為主;
1997年,開始實現盈利;
1998年,第一家生鮮超市“天河中心店”正式開業;
2000年,以1.6億元的年銷售額進入全國連鎖零售百強;
2005年,開始進軍市郊和高檔社區;
2006年,突破100家門店;
2008年,在番禺星河灣首次嘗試社區型購物中心新業態;
2010年,轉讓于華潤萬家。
目前廣州主流商超品牌門店情況
超市名 門店數 所屬地區
華潤萬家 (含宏城超市)160 中國香港
百佳超市 16 中國香港
沃爾瑪(含好又多) 18 美國
家樂福 5 法國
卜蜂蓮花 3 泰國
TESCO 樂購 2 英國
吉之島 4 日本
麥德龍 2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