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榆中縣三角城鄉衛生院,因化膿性扁桃體炎住院整一星期的白霞志剛剛病愈出院,丈夫張磊為他辦理了出院手續。
“住院7天花了約700元,對我們農民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張磊說,好在全家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出院即可報銷約450元。
張磊所在的榆中縣位于黃土高原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十一五”期間,甘肅衛生事業堅持以農村為重點,加快建立覆蓋全省農村居民的新農合制度,且不斷提高補助標準,如今在榆中這樣的貧困縣,農民看病也可報銷逾四成費用。
目前,榆中縣38萬多農民中94%參加了新農合,農民每人每年只需出資30元,在省、市、縣、鄉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住院看病,除去住院門檻費和非報銷類藥物費用,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分別按照4個報銷比例層次報銷。
榆中縣衛生局副局長許愛民說,2006年剛推行新農合時,榆中縣人均住院費用中,實際報銷的比例僅為28.26%,2009年上升到46.79%。
“報銷比例的提高,得益于國家對農村基層醫療衛生的投入不斷加大。”許愛民說,“2006年,榆中縣新農合年人均統籌45元,其中各級財政補貼35元;2010年人均統籌160元,其中各級財政補貼上升至130元。”
因為報銷比例提高,榆中縣農民不敢住院的現象得到緩解。榆中縣衛生局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榆中縣農民住院率為2.94%,2009年達到了6.85%。
榆中縣三角城鄉龔家屲村衛生所71歲的鄉村醫生范希平從醫48年,他告訴記者,在新農合實施之前,不少農民明知自己得了重病,卻因為昂貴的治療費而不敢住院,只能硬扛著。現在有了新農合,一些農民連感冒、咳嗽這樣的小病也要住院治療幾天。
在榆中縣,現在新農合年最高報銷限額為5萬元,是當地農民純收入的15倍以上。今年,這個縣還按照國家最新一輪醫改的要求,將10種慢性病納入了特殊門診補助范圍,最高可補助3000元。
“剛開始推行新農合時,雖然每人只交10元,但是村干部要一家一戶催費;現在一人交納30元卻不用催,我們自己就到村上交了。”張磊說,“新農合實實在在減輕了我們農民負擔,農民交費自然主動。”
“十一五”期間,在中央、省、市各級財政支持下,榆中縣醫療基礎設施也得到改善。許愛民說,從2009年開始,中央給予榆中縣43萬人人均公共衛生服務費15元;正在建設中的榆中縣中醫院,國家一次投入就達2000萬元;從2006年開始,全縣已有21個鄉鎮衛生院得到改建;村級衛生所的改建也在進行,2010年一年就有65個村衛生所分別得到中央4萬元或市級財政3.36萬元的補助進行改建。
“條件改善,新農合政策支持,不僅農民受益,衛生院收入也有了較大幅度提高。”榆中縣三角城鄉衛生院院長王文斌說,“新農合推行前,三角城鄉衛生院年收入不過10萬元,今年前10個月已上升到80多萬元。”
“農民看病負擔下降,鄉鎮衛生院運轉更好,農村這一巨大變化真的來之不易。”許愛民說,在來縣衛生局工作之前,他一直在鄉鎮工作,擔任過鄉鎮長和黨委書記。“那時,我們都是變著法向農民多收錢,以維持鄉衛生院等機構運轉。然而收得越多,農民越沒錢看病,鄉鎮衛生院運轉越困難。現在‘取’變‘予’,不想情況反倒好了。”
展望“十二五”,許愛民說,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仍然存在人才不足、衛生院運轉困難等問題,隨著國家對農村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這些問題有望得到進一步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有望進一步緩解,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差距有望進一步縮小。
據了解,按照國家要求,榆中縣今年后半年又在鄉鎮衛生院開始推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即307種國家基本藥物由政府統一采購,向農民出售時按統一采購價出售,衛生院不再賺取差價,損失由政府補助和服務收費補償,配送費用也免了。
王文斌說:“從實際效果看,這一舉措又可讓農民看病費用至少降低20%。”
許愛民說,前期投資,后期受益,隨著醫療等社會保障水平提高,農民敢花錢了,巨大的農村消費潛力有望被釋放,這將帶動我國經濟更好地發展,農民也將得到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