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西海固地區歷史上有“苦甲天下”之說,也是我國六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如何在環境脆弱、條件惡劣的土地上帶領150萬回漢群眾脫貧致富是大考驗。近年來,地處西海固地區的固原市思變圖強,從“被動適應”向“主動調整”轉向,挖掘六盤山區生態農業潛力,形成“一縣一品”產業帶。西海固致富無望、致富無門、致富無能的“病根”被拔出來,昔日的“老少邊窮”地區如今迸發出強大生機。
思變苦干彌補先天不足
固原市絕大部分地區極度缺水,人均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8%,4倍于降雨量的蒸發量嚴重制約農業生產的效益,致使農業生產投入高、產出低、效益差。
更為嚴重的是,這里人口壓力過大、環境不堪重負,十多年來通過移民雖然減少了一部分貧困人口,但是人口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這一成果。
固原市市委副書記董玲說:“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標準,干旱半干旱地區人口承載能力是每平方公里7-22人,而固原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42人。而且150萬人口中農民就占80%多,如果還是靠天吃飯,按照原來的發展模式慣性前進,要想摘掉窮帽毫無希望。”
寧夏的貧困在固原,固原的貧困在“三農”,固原市委、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如果靠農民主動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同步小康非常艱難。必須靠政府、靠干部強力推動農耕農民向現代農民轉化,在深度貧困地區開辟一條特色現代農業致富路。
固原市市委書記劉小河說:“農民家底薄、觀念落后,單靠分散經營不可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變。在大規模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的過程中,很多農民不接受,經常是‘干部地里干,農民站著看’。不過,近兩年來農民靠大棚致富了,現代農業算是在固原扎了根。”
通過政府大力投入資金扶持,8年間固原市設施農業從微不足道的幾百畝發展到如今的22萬畝,單此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增長340元,成為農民致富的新途徑。
不過,固原市各級干部并不盲目強力推動農民轉變種植觀念,而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勢利導。彭陽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志堅說:“我們這個地方種小麥效益很差,卻適合發展草畜產業。在勸農民改種苜蓿時,有些干部背著苜蓿種子上山幫農民改種。最后農民從種苜蓿中嘗到了甜頭,有些家庭僅苜蓿一項年收入就能過萬元。”
近年來,在固原市政府強力推動下,當地的農業發展結構發生巨變,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加工龍頭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增強。由于趨利避害、科學下種,現在馬鈴薯、草畜兩大產業已成為強有力的支柱產業,設施農業發展帶來了土地利用的革命,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逐步形成。
冷涼優勢造就六盤山特色農業
西海固海拔高、無霜期短,很多農作物只能一年種一季。因此,在以糧為主的傳統種植習慣下,這些成了大障礙。長期以來,“西海固”這三個字和貧窮畫等號。
窮則思變!西海固人在貧瘠的土地上尋找脫貧致富良方。固原市市長白尚成說:“我們謀劃農業采用工業化理念,充分挖掘六盤山區的冷涼優勢,變不利為有利,堅持以縣為單位主打一兩個品牌,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先導,提升特色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倒逼農民轉向市場、勇于競爭。”
“天高云淡六盤山,回鄉綠色農產品”,如今固原市形成了“一縣一品”產業帶。據固原市農牧局副局長楊生智介紹,128萬農民現在是看地下種,每個縣都有叫得響的產品,形成了原州區生態型冷涼蔬菜和枸杞生產基地、西吉縣馬鈴薯和西芹生產基地、隆德縣中藥材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涇源縣肉牛和苗木生產基地和彭陽縣辣椒和經果林生產基地。
六盤山是一座“天然藥庫”,它腳下的隆德縣具有得天獨厚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條件,肥沃無污染的土質吸引了眾多藥企投資,當地農民也紛紛參與藥材種植,短短幾年時間隆德縣優質中藥材發展到13萬畝,鐵棒槌、甘草等享譽國內外藥市。隆德縣科技協會主席孫捷說,隆德縣野生中藥材蘊藏量超過4萬噸,現在正在整合科研力量對野生中藥材加以馴化。野生寧夏貝母價格堪比黃金,如果引種成功,藥農的收入將大幅度提高。
涇源縣在寧夏降雨量最大,但是由于氣溫低,小麥每畝僅能收獲133公斤,而且經常遭遇冰雹襲擊,農民經常顆粒無收。針對這種情況,涇源縣棄糧種樹,成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典范。涇源縣縣委書記桂福田說:“我們這里通過培育品種稀有、市場緊缺的樹種,已經成了西北地區針葉常青樹、闊葉花灌木、珍稀樹種的培育基地,基本實現了人均一畝苗的目標。雖然剛起步,全縣苗木銷售收入已突破5000萬元,大型苗木交易中心年銷售額突破5億元。”
在十年九旱的“中國馬鈴薯之鄉”西吉縣,經過三級繁育體系改良,小土豆已經形成大產業,“西吉縣馬鈴薯”也成了中國馳名商標,全國各地的蔬菜批發市場都能見到西吉馬鈴薯的身影。在當地農民每年純收入中,來自于馬鈴薯的收入占到了三分之一。
目前,特色優勢產業正在固原市蓬勃發展,在龍頭企業、大學畢業生、科技人員的帶動下,普通農民也學會了種植高檔花卉、生產優質肉牛等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固原市農牧局局長云生元說,現在固原市最可喜的變化是原來的副業賺大錢。大學生夫妻種蘑菇一年能賺30多萬元,一棚花能賣十幾萬元,一頭改良肉牛能賣四五萬元……這些都極大震撼了當地農民,科學種植、養殖風氣漸開。
西海固人要挺起不屈的脊梁
山大溝深擋不住西海固人脫貧致富的渴望。過去的5年,固原市在勞務、草畜、馬鈴薯和旅游四大支柱性產業的帶動下,迎來經濟發展最快時期,一直在全區拖后腿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高達14.5%,一躍成了排頭兵。
固原市扶貧辦主任楊志林說:“最近5年固原市農村貧困人口從23萬人下降到5萬人,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在調整產業的同時,固原市還實施了移民工程,原州區彭堡鄉團結村農民海正倉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海正倉粗略算了一下今年的賬:全家今年打工、種田收入超過了3萬元。而原來在山上種20畝田只能混個肚子飽,連喝水都是難心事。
現如今,很多重點貧困村用上了自來水,所有的貧困村都通上了公路,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記者連日來走訪貧困村發現,原來“吃糧靠回銷、花錢靠救濟”的農民談得最多的是自己的產業和蓋新房的計劃。
劉小河說:“我們處在迅速‘突圍’實現小康的關鍵期,脫貧致富壓力大。如果按照自治區的貧困標準,還有貧困人口45萬人,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即將出臺的新標準,貧困人口還將增加。目前,固原市現代農業雛形已經彰顯,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下一步要依托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農業致富的能力。”
現在,固原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有2家,寧夏華林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進入固原,“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現代經營模式遍地開花。去年固原市領導42次帶隊到全國尋找大項目,成功引進中國企業500強的雨潤集團、中航集團投資當地農業項目等。
西吉縣縣委書記周金柱說:“主要問題是如何提高附加值,把西芹、蘿卜變成鮮汁,把馬鈴薯變成薯片,把牛肉變成肉干。去年縣里的福建掛職干部背著馬鈴薯找市場,成功引進了薯片加工企業,為以后馬鈴薯產業發展鋪平道路。”
“山內問題山外解決,山上問題山下解決。”白尚成說:“貧瘠不一定貧窮,我們發展經濟的前提是保護生態,要緊的是把做大做強特色生態農業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途徑。只要保住了青山綠水,就給未來留下希望,發展‘綠色經濟’和六盤山旅游業才有資源。”
另外,為了減輕人口壓力,目前,自治區已經作出了生態移民35萬人的決定,使中南部地區的貧困人口轉移出來,實現異地安家、異地創業、異地致富,讓西海固山區的村莊美起來、生態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