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具體產業政策距離正式公布越來越近,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2011年“兩會”前后將成為相關政策密集公布的敏感期,市場所期待的政策利好不久將陸續落地。
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的政策著力點并不完全一致,但目標基本鎖定在行業由新興產業轉變為支柱產業過程中“短板”的補齊。
新能源汽車
規劃與配套政策齊給力
權威人士透露,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制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目前正在各大部委會簽,有望近期正式頒布,最遲會在“兩會”后公布;與之配套的《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制訂完畢,部分項目已通過專家的論證評審;此外,有關電動車的相關標準也將陸續出臺。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作為我國未來十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涵蓋了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等內容及具體的發展目標、產業布局、保障措施等。
《規劃》蘊含三個要點:一是總目標為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要達到世界第一;二是確定了“電動汽車作為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戰略方向,中國將最終實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同時將加快研發燃料電池汽車技術”;三是為確保完成以上兩個目標,中國政府將撥款1000億元予以支持。
具體而言,2011年到2015年,大力發展電動汽車,遵循由大城市服務領域各種車型,到新能源客車,再到微混合轎車及小型轎車的發展路徑,由小范圍試點到全面推廣。
科技部“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表示,由于《規劃》已結束了征求意見,目前正在各大部委會簽,最終《規劃》內容很可能有變化。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陳全世教授則表示,《規劃》原則性的內容變化的可能性不大,會簽后將會公布。
除電動車專項規劃,相關配套的政策和標準也將陸續出臺。由科技部牽頭,多部委共同制定的《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已制訂完畢。王秉剛表示,作為《規劃》的科技指南,電動車“十二五”項目中已有部分通過專家論證評審。
推廣新能源汽車,必須標準先行,占據行業制高點,規范各車企產品的統一性和通用性。已出臺的重要行業標準包括: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分類標準、超電容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標準、電動汽車傳導的接口標準及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與非車載充電機之間的通信協議標準等。據專家介紹,至今為止已有42項標準以國標的方式公布。
陳全世透露,最近,國家正在評審關于充電和換電池的通行協議,大概有三個標準:一個是換電的標準,一個是充電的標準,一個是充電基的項目。這三個標準對電動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產業
研發“加碼”促轉型升級
生物產業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藥、海洋生物產業等。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發改委牽頭的生物醫藥產業“十二五”規劃剛剛經歷了新一輪調整完善,預計將在今年“兩會”前后出臺。工信部牽頭的生物醫藥產業振興規劃已經形成初稿。科技部在重大專項中也對生物產業有關的項目予以重點突出。
“十二五”期間,我國投向生物醫藥產業的重大新藥研發、創制領域的專項資金將超過4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為100億元,其余來自地方各級政府配套以及企業自籌資金。“十一五”期間投入相同領域的專項資金額度共計17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僅為66億元。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表示,生物醫藥“十二五”規劃并未特別強調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速度,而將重點放在了“轉型”和“升級”上。另據消息人士透露,生物醫藥“十二五”規劃確定了生物醫藥發展的重點,包括基因藥物、蛋白藥物、單抗克隆藥物、治療性疫苗、小分子化學藥物等。
日前,科技部還公布了2010年第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入選項目,其中與生物產業密切相關專項包括“重大新藥創制”等。重大新藥創制“十二五”規劃提到,將不斷強化對具有重大創新和應用價值的品種的支持,大品種研究要突出再創新,并進一步研究中醫藥與生物醫藥的關系。
除了新藥創制,生物制品、現代中藥領域也擁有比較廣闊的增長空間,其中生物制品具體包括診斷試劑、基因檢測、疫苗等,這在各項規劃中都有所體現。分析人士認為,這些領域的門檻較高而成長空間巨大,有望成為生物產業“黑馬”公司的誕生地。
新材料
鼓勵與規范并舉
新材料將要迎來的產業政策包括新材料“十二五”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中有關新材料的部分以及針對部分重點子行業單獨出臺的產業政策等。
專家認為,有些新材料品種可能將單獨出臺規劃,如碳纖維行業,有的可能分散在其他行業的規劃中,如核電相關的規劃將支持與其相關的金屬新材料如鋯等。新材料行業獲得的政策支持力度已經比較大,“十二五”期間政策在鼓勵其發展的同時還將著力于規范行業的健康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新材料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每一個品種專業性又比較強,投資者往往難以把握。分析人士認為,投資者不能一味追捧新材料概念,關鍵在于把握未來市場空間較大或者由幼小發展壯大概率較大的品種。
目前所說的新材料概念比較模糊,比如科技部所稱的新材料包括前沿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業轉型升級三個方面,國務院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新材料有的屬于科技部定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稀土功能材料,有的屬于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如高品質特殊鋼。
專家認為,新材料應當是指新出現的或者正在發展中的,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采用新技術(工藝、裝備),使傳統材料性能有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一般認為,滿足高技術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一些關鍵材料也屬于新材料的范疇。 科技部有關人士稱,新材料“十二五”規劃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品種包括半導體照明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高性能電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軍民兩用材料等,未來取得突破的概率較大,還將列入“863”重大計劃予以支持。
行業數據顯示,半導體照明預計到2015年將節約用電1000億度,節約標準煤4000萬噸,減少排放1億噸,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新型顯示材料將重點發展OLED、EPD、3D等新型材料,預計這些材料在5-10年后將逐漸成熟。
對于國務院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新材料,分析人士認為,最終呈現的材料種類可能多于國務院文件中已經公布的種類,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門都在做相關的規劃,最終哪些品種能夠列為國務院認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待進一步討論。
高端裝備制造
研發投資同時發力
據權威人士介紹,工信部裝備司正積極牽頭制定高端裝備制造的“十二五”規劃,而裝備制造業的“十二五”規劃目前已擬定完畢,準備送國務院報批,有望在3月底之前出臺。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包括航空裝備工業、衛星產業、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裝備業等5大細分領域。分析人士認為,我國的高端裝備制造在國內已經有相當的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無論是高鐵、核電、造船還是軍工,每一個細分領域都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行業“十二五”期間的研發和投資都是“大手筆”,有望提前步入春天。
鐵道部相關人士介紹,2010年鐵道部對高鐵總投資達7000億元,其中基建部分占比最大,達40%-60%;動車采購占10%-15%。動車生產產業鏈自2010年進入高速增長期,與高鐵相關的業務增長迅速。
另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大飛機項目的研發費用投入大概600億元,分五年投資,其中用于大型民用客機的研制費用有400億元,用于大型軍用運輸機研制的費用約為200億元。
國元證券認為,機床將迎來春天,“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制造所需要的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80%左右將立足國內,未來我國機床產品進口替代的空間將非常大。”
海洋工程裝備企業也面臨巨大的市場空間。“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在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再建設5000萬噸的產能,這將帶動海洋工程裝備總投資超過2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