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不但是適合甘肅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而且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對于以風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存在著不同意見,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反對者的主要理由是,新能源產業成本高,污染重,技術不過關等等。在今年的“兩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就對風電工程提出尖銳批評,認為我國風沙伴存,風電設備受風沙磨損大,上馬太多風電項目不符合國情,“國內紛紛上馬的風力發電廠大多是形象工程” ,“特別是甘肅那個千萬千瓦級的風力發電站”。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
據筆者了解,早在14年前,在距玉門鎮不遠的戈壁灘上就建立了4臺實驗性風電機組,至今運行良好,而新疆的風機已經運行了二十四五年。在我國應用的風電設備一般都進行了差異化設計,充分考慮了風沙、低溫、干旱等特殊氣候條件,并按20年以上的運行壽命進行設計。甘肅、新疆、內蒙、寧夏、吉林等地區運行的風電機組已有數千臺,運行狀況良好。一位風電專家指出,西北風沙大,但解決風電設備被風沙襲擊的問題并不是太大的難題,我們采用的潤滑紙不同,還有就是對電機采取了密封性措施,估算下來,每臺機組每年也就多出100元的維護費,完全可以接受。隨著差異化產品的生產應用,惡劣氣候條件對風電設備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歐美沿海國家,雖然沙塵少,但海風對電機的侵蝕更厲害,他們需要付出另外的成本。
在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逐步枯竭和地球變暖、污染加重的背景下,積極發展替代性清潔新能源、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2009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表示,爭取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則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45%的目標。
既要發展,又要低碳,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在哪里?就是發展新能源。
在不同種類的新能源當中,風能是目前技術最成熟、最具開發價值的可再生能源。風力發電技術已趨成熟,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的擴大,風電的成本會逐步降低,最終會明顯低于傳統電價。
甘肅風力資源豐富,適合大規模開發風電。據氣象部門風能評估,酒泉市風能資源的理論總儲量為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年有效風速時間達6300小時以上,年滿負荷發電時間達2300小時,無破壞性風速,對風能利用極為有利,適宜建設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場。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是國家批準的第一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這個項目,絕不是什么形象工程,而是具有經濟、社會、生態多重效益的重大項目,將對甘肅省乃至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產生積極影響,將使甘肅的資源優勢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并帶動裝備制造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最終推動民生的改善。據測算:風電場建設期間一年用工15000人,運行期間2500人,裝備制造方面可吸納5000人就業,第三產業也可拉動5000人就業。酒泉市委書記李建華說:“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及配套產業發展,將成為支撐酒泉未來3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
當然,新能源的發展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就甘肅風電的發展而言,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和政策完善來解決遇到的困難。大家的共識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新能源產業該不該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當前我們要做的,一是要加快技術研發,盡可能多地自主掌握關鍵技術;二是要不斷完善并網、補貼、配套和環保等相關政策。相信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難題,都會在發展中不斷得到解決,而解決的前提是,發展新能源的方向不能改變,決心不能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