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來甘肅之前,感覺甘肅落后得很,偏遠、干旱、貧瘠、荒涼、黃沙漫天,是一個“騎著駱駝上班的地方”。來到甘肅一看,這里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般落后。省會蘭州就不用說了,就連其他幾個地級市,比如金昌、酒泉、平涼、嘉峪關也都像模像樣,天水更具有中等都市的氣派,人們的生活一如內地,車水馬龍,現代而時尚。
經過將近一年的了解,發現甘肅雖然經濟社會比東部南部落后,但并非處處落后,這里既有自己的土特產品,也有自己的先進經驗。前者如當歸、黃芪、紅芪、黨參、鎖陽、厥麻、人參果、百合、蘋果等等;后者如旱作農業技術、種子業、虛擬養老院、非公黨建、地企關系、星火機床等等,都是值得自豪和稱道的,黃河岸邊的《讀者》雜志更是蜚聲海內外。但遺憾的是,甘肅的落后盡人皆知,甚至已經形成社會刻板印象,使甘肅成為落后的代名詞;而甘肅先進的、有特色的東西卻多不為外人知曉,以至于被落后的泛化所淹沒。問題在哪里呢?在宣傳。當好的東西宣傳不夠,人們印象中就只剩下差的了,這怪不得別人。
是甘肅宣傳系統沒做工作嗎?也不是。甘肅宣傳戰線的同志們辛辛苦苦地干,為宣傳甘肅做了很多工作。
那問題在哪里呢?筆者以為,在于對外宣傳工作做得不夠。
筆者這里所說的外宣,并非單指面向外國的宣傳,而是指面向甘肅境外的宣傳,其指向有二:一是向上,二是向外。向上,即指面向中央,旨在讓中央領導了解甘肅的宣傳;向外,是指面向甘肅以外的宣傳,旨在讓國內外公眾,特別是國內兄弟省份的公眾了解甘肅的宣傳。
面對省內的宣傳工作當然十分必要,在這方面甘肅的宣傳工作者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而需要加強的是向上、向外的宣傳。作為西部落后省份,甘肅要爭取中央的支持,就不能不重視對上的宣傳,以便讓中央領導掌握情況,當然渠道不止是公開的宣傳,還可以通過內參的形式反映情況;與此同時,甘肅要開展旅游,吸引投資,就不能不重視對外宣傳,以便擴大甘肅的影響,讓國內外公眾了解甘肅的特點和優勢。
汶川地震發生后,甘肅文縣受災嚴重,災情僅次于四川,但當時人們知道的似乎四川境外受災最嚴重的不是甘肅文縣,而是陜西寧強,以至于胡錦濤總書記視察的不是文縣而是寧強,以至于文縣得到的救助資金比寧強少得多。這個情況的出現,恐怕和甘肅對外宣傳工作的不到位不無關系。
那么,如何加強甘肅的對外宣傳工作呢?筆者以為,關鍵是重視和發揮中央駐甘媒體的作用,中央媒體面向中央,面向全國,受眾大多在甘肅境外,正適合甘肅的需要。
中央駐甘媒體的主要職能就是宣傳甘肅、服務甘肅,你重視與否它都要做;但如果甘肅重視了,支持了,它做得會更多更好,就會帶來更大的政治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