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到處可見咳嗽、氣喘的病人。這些病人輕則是感冒、支氣管炎,重則為老慢支、哮喘,更有甚者,劇烈的咳喘會使本就收縮的血管承受更大的壓力,極易引發呼吸衰竭、血壓急劇升高、心肌缺氧、腦供血不足,從而導致心梗、腦梗猝死。因此,廣大咳喘病人,進入冬季千萬不要忽視咳喘病的治療,尤其是“老咳喘”病人,“藥補不如食補”,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飲食習慣,其效果遠遠甚于天天吃藥。
食補要分實、虛癥
肺部疾病和其他內科疾病一樣,有急性發作及慢性緩解的過程,急性期咳嗽痰多氣急加重,中醫辨證中以實證為主,而慢性期則以虛證為多見。“咳喘有實虛之分,又有寒熱之分,不一樣的體質有不一樣的食補方法,比如說吃梨,老百姓都知道吃梨有助于緩解咳喘,但是寒癥病人就不適合吃梨,反而可以多吃蓮子之類的溫性食物。”臺州市立醫院主任中醫師張茂信說。
寒癥發病初起,惡寒頭痛,有時伴骨節酸楚、身熱而無汗,舌苔薄白。若為雨淋后受風寒者,食療可飲一杯熱的紅糖生姜茶,使其微微出汗,有時感冒癥狀可去大半。熱癥起病較快,咽痛咳嗽,或頭痛胸痛,痰黃或帶血,舌苔黃膩,舌質紅絳等。食療可選用蘆根米仁湯、野菊花茶。
虛證咳喘一般是指正氣虛弱,往往是久病后形成的,如久咳、哮喘等反復發作,或肺癰、肺癆病后等,造成肺脾腎功能失調,也有一些人先天腎氣不足,或后天其他慢性疾病導致肺脾腎功能失調,造成抗病能力低下,易受外邪侵襲,容易反復感冒或患病。補虛法可提高病人抗病能力,彌補不足,以達到陰陽平衡、調和氣血的目的。補虛的方法很多,除補肺外,根據其疾病發展的不同程度,往往要注意到健脾補腎等方面。
潤肺還需補脾腎
在我國古代《黃帝內經》中就有“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咳喘”之說。頑固性咳喘、哮喘其標在肺、本在脾、根在腎,因此,止咳要清肺,祛痰宜補脾,平喘須補腎。而目前大多數咳喘藥物都忽視了對脾腎的調理,一味地使用激素、抗生素,導致咳喘越治越重。
《四部醫典》論蛹蟲草的補腎潤肺功效為群藥之首,它以化痰潤肺入手治標,以調理脾腎入手治本,對咳喘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醫典》記載:“蛹蟲草,味甘、性溫、氣香,潤肺以止咳、補脾以祛痰,強腎以平喘。日服三、五枚,持之以數月,可通肺氣、愈癆嗽、平虛喘。”
可是野生蟲草價格昂貴,尋常百姓根本用不起。所以臺州市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朱紅建議,咳喘病人不如燉一鍋老鴨煲,放入少量冬蟲夏草或者是黃芪、黨參,剝幾顆紅棗,不僅有補腎益精、養肺止咳的功效,還是暖身健體的冬季美味。“中藥性味大都各有偏盛,不適合長期服用,而食物多性情溫和無毒,因此適當地把食物和藥物組合在一起,經過烹飪,可以對哮喘患者有治療和預防的作用。”
咳喘患者的飲食之道
許多食物如魚蝦(海魚)、芝麻、貝殼類、堅果類(腰果、花生等)、奶制品甚至小麥制品等,可作為過敏原引起咳喘,尤其是哮喘發作。對此,在明確過敏原后,可以通過飲食調控來盡量避免進食相應的食品。此外,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宜忌,如咳喘患者常有痰濁內伏的病機,此時不宜食用豬肉、魚肉或肥甘油膩之品,因其可助濕生痰,可多進食蘿卜、絲瓜、薏米、柑橘、銀杏等化痰利濕之品;對身體有內熱或痰熱的患者,不宜吃辣椒、花椒、芥末、茴香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因其性溫化熱,可進食綠豆、油菜、苦瓜、柚子等清熱之物。
朱紅說:“咳喘的病人主要是容易生痰,所以油膩的和寒性的海鮮類食品要少吃,生姜性溫,在煮湯時可以放幾片入味,但是純喝姜湯又有一定的刺激,所以關鍵是把握一個度。同樣的道理,在水果中,獼猴桃、羅漢果都是對止咳有利的食物,但是甘蔗、葡萄則建議少吃。”
咳喘患者飲食宜溫熱、清淡、松軟,可少食多餐。除了忌食肯定會引起過敏或咳喘的食物以外,應避免對其他食物忌口,以免失去應有的營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