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剛剛敲響,歡快的爆竹聲便響徹整個城市,新的一年在沸騰的喧鬧聲中到來。
此時此刻,窗外的喧囂絲毫不能干擾王燕的世界,她忘我地沉浸在色彩的冥想中,胸臆中奔騰著靈感,筆下涌動著墨彩,筆觸鋪陳之間,春的身影躍然在畫布上。鮮亮、明媚、生機盎然,是一束怒放的凝露美人蕉。
除夕夜,回族女畫家王燕用這種方式來迎接新年,定格春天。
回族女畫家王燕沉浸在繪畫的快樂中。
春節7天,王燕完成了四副創作,她用一種現代重彩的技法描繪出一個個層次分明、立體深邃的藝術世界。這種新穎的現代繪畫技法傳入中國不久,而王燕則是現代重彩在中國的開創者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著名畫家彥東的弟子,彥東將自己對重彩的研究心得獨傳給了王燕這個來自西北寧夏的回族女子。彥東希望王燕能夠將現代重彩這種當代美術的創新技法運用到回族文化的弘揚上。目前王燕是寧夏首位掌握現代重彩繪畫技法的回族女畫家,在全國,掌握現代重彩技法的畫家屈指可數。
王燕的重彩印象
翻開即將付梓的《王燕重彩畫集》,我們逐漸對這種鮮有聽說的新型畫法有了一些了解。
現代重彩是一種在國外已經初露頭角的繪畫技法,著名畫家彥東將這種技法引入中國,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手法,完成了東方和西方文化的巧妙嫁接?,F代重彩一改傳統國畫深蓋淺的做法,大膽挑戰,用淺色蓋深色,在國畫的基礎上,用油畫的的畫法作畫,一層層挑染色彩。效果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重彩畫因為它獨特的用色方法,產生出一種斑駁的效果,畫面被色彩賦予了景深,看上去立體而深邃,靈動而鮮活。彥東教授將重彩技法傳授給王燕后,王燕不斷揣摩,很快研究出自己的新技法,在畫背涂墨,讓墨汁通過畫布自然洇過來,更增加了畫面的斑駁感和層次感。王燕為自己的這個方法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反墨”。
作品《海帶養殖》
“她的作品具有較大的兼容性,結構嚴謹的中國傳統工筆,價值西洋油畫中似是而非的閃爍,使畫面斑斕絢麗。”(彥東語)從其對畫面背景的處理上可以看到這種自由的、不加修飾的藝術手法,如她的《阿娜爾罕》、《夢醒時刻》、《在山那一邊》。她對生活注入的情感也在許多作品中流露出來,如《搖籃曲》、《姐妹》、《夜幕降臨》、《藍個瑩瑩的天》。藝術源于生活,在王燕的作品里充分表現出了她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像作品《漁舟暢晚》、《牧馬人》《海帶養殖》《我們都是阿詩瑪》。王燕的作品中同樣呈現出強烈的浪漫情調,如《魔笛》《我的女兒―好望角》《嫦娥奔月》等。
作品《喜鵲》
有當代畢加索之譽的法國印象派畫家多明尼克?提諾說,我愛王燕的畫,不僅僅因為她的畫具有強烈的形式美感和浪漫情調,還在于其中蘊藏的生命力。我們從王燕的許許多多的重彩畫作上看到,在其令人炫目的色彩背后的那種高雅格調,不加任何修飾的自然美。就像她本人。
人將半百,王燕懷揣多年的夢想之花終于在這個時刻綻放了!正如她的重彩畫一樣,色彩鮮亮、層次分明,生活的任何皺褶從不曾錯過,在生命旅途的跋涉中她不曾放棄,終于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蟄伏的“畫家夢”
王燕1961年出生于一個軍人家庭。從中學開始學畫,高中時趕上文革,不能上正常的高中,她去了魯迅美院附中就讀。那時候文化課基本已經被叫停,學校幾乎每天都在上美術課,這段時間恰好為王燕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17歲時,王燕隨父母轉業到寧夏,因為美術特長,她被特招到銀川毛紡廠,分配到工會專門做宣傳工作,平時畫畫黑板畫,如果遇到老工人去世,也被安排為逝者畫遺像。碰到這種時候,王燕從不回避,只要是與畫畫有關,她就不會放過任何機會。那時候王燕的心中其實已經暗揣著一個“畫家夢”,她夢想自己總有一天會成為專職畫家。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總編輯楊學農與王燕交流。
19歲時,王燕遇到了現在的愛人、特警馬自園,兩人墜入愛河后很快步入婚姻殿堂。此后家庭生活按部就班地延續著,繁重的家務,兩個孩子的降臨……讓王燕離自己的畫家夢越來越遠。好在她能夠一直從事與繪畫有關的工作,為單位畫板報、做美工,一度開了畫廊,做裝裱師。這些年忙忙碌碌,她卻從來不敢讓畫筆遠離自己的視線。上世紀80年代初,自治區總工會連續5年舉辦繪畫培訓,每年兩期,全區企事業單位工會都會選派宣傳人員參加。王燕幸運的全部參加。不要小看這樣的培訓班,當時的培訓班具有專業性質,從這樣的培訓班里走出了很多后來成名成家的美術人才。在學習中結識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現在已經成名的畫家沈德志、郭震乾、李憲等。
王燕自畫像。
1993年,王燕因為勞累,患上了腎盂腎炎,從此抱病回家成為專職太太,照顧丈夫和一雙兒女。居家生活并不清閑,但是王燕終于擠出時間拿起了久違的畫筆,蟄伏于心底的那個夢蘇醒了。王燕每日沉于習練,國畫、油畫都有涉獵。有幾幅畫還被推薦售出。
40歲,重走學藝路
古語云:三十不學藝。而王燕真正的學藝之路恰恰在40歲以后才開始。
1998年,一雙兒女均已獨立成人,王燕計劃到北京學畫,接觸國內最高藝術殿堂的熏染。但是這一切需要丈夫的支持。其實這些年,丈夫馬自園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困守在家庭的妻子其實從來沒有放棄過當畫家的夢,他對妻子深懷愧疚:“這么多年為了家庭和孩子,犧牲了自己的愛好和夢想!”是到了補償妻子的時候了。
學畫需要昂貴的費用,剛剛退休的馬自園開辟了第二職業,辦了一個跆拳道班,用實際行動支持妻子,提供足夠的經濟后援。
此后,王燕自費多次到北京學習繪畫,到清華美院進修。從2005年開始,在丈夫的支持下先后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繪畫藝術。最令人難忘的是2008年赴法國考察印象派畫法,在法國盧浮宮,站在先賢的畫作前,她的心中激蕩起巨大的波瀾,不禁潸然淚下。王燕更加堅信自己可以將這條走下去,走進心中神圣的藝術殿堂。
美院最刻苦的“祖母”學生
從法國回來后,王燕毅然報考了清華美院研究生班。她選擇的導師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著名畫家彥東。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燕如愿考上研究生,這一年,她已經48歲了。
48歲學藝,晚不晚呢?她記起了一句老話:六十學藝未為晚。是的,人生短暫,學藝無窮,只要想學,隨時都是開始。
彥東教授在授課。
也許是這個學習的機會來得太艱辛,王燕倍加珍惜。在班里她是最老的學生,已經當上了祖母,但同時她也是最刻苦的學生,每天泡在畫室里,沒有假日。每逢寒暑假,雖然兒女和丈夫盼著她回來,可是她實在不忍心放棄珍貴的寫生機會。這期間她到過西藏、敦煌、長白山等地。在西藏因為高原反應,險些丟了性命,被高原反應折磨得死去活來之際,她還不忘在畫板上留下記憶。在長白山,嚴寒天氣貼面如刀,眼淚凍出來,很快結成了冰條,她就這樣掛著兩串冰條翻山越嶺,尋找寫生的最佳位置。乘車到敦煌,暈車又成了她的敵人,腸胃在翻江倒海,而她的眼睛一刻不曾停止追尋。千山萬水后,她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寫生習作,也贏得了導師彥東的高度肯定。在彥東的門下,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其中不乏才華橫溢的學子,但是論刻苦王燕肯定排第一。從此彥東傾心將自己的專業所學全部教授給這個年近50的女弟子。但是有一樣彥東是保留的,那就是自己精心研磨得來的重彩技法,門下弟子眾多,他卻從來沒有將此技藝外傳。學藝術的人都懂,研磨和掌握一項新技法,其間的艱辛無法言述。
王燕的清華美院研究生畢業作品――銅雕《穆斯林學院》。
彥東教授的父親彥涵是我國老一輩著名畫家,彼時因為年事已高,常年住在協和醫院養病。王燕閑暇之余,喜歡到醫院陪老爺子嘮嗑解悶,順便交流繪畫心得。她常將自己的習作拿給老爺子看。兩年間,老爺子驚喜地看到王燕的成長和成熟。畫作背后的那些故事也深深感動了老人。老人告訴兒子:“這個孩子不容易,來自西北偏遠地區,你把你的絕技傳給她,給她個看家本事,讓她走這條路。她是回族,讓她為回族文化做些貢獻。”
彥東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將自己從不外傳的現代重彩技法傳授給了王燕。從此,王燕更加癡迷于繪畫,打學習重彩技法開始,王燕在近三年里創作出了上百幅作品。
2011年1月,王燕順利取得了清華美院的研究生學位證。
在藝術的殿堂里,王燕是個癡癡的行者,她常常不分晝夜涂抹不輟,有時候半夜忽然醒來,有了靈感便立刻投入到繪畫中。作為一個回族女畫家,她逐漸確立了自己今后的繪畫方向――以回族人物和文化為基本題材,畢生致力于弘揚回族文化。在王燕的畫作中,我們總能看到回族婦女的清秀端莊,穆斯林學子的虔誠自信,鄉村回族漢子的彪悍健美。徜徉其間,那隨著墨彩流瀉的穆斯林風情,是那樣令人難忘。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