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于2月初制定出臺了《青海省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標準》,對臨時占用草原且未履行恢復義務及采集出售保護野生植物的三類對象,自2011年1月1日起征收草原植被恢復費。
青海省是中國第四大草原牧區,擁有4.47億畝可利用草地資源,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及草原過度開發,草場退化、沙化現象威脅著作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地區的生態安全。同時,青海也是中國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草藥的主產地,僅冬蟲夏草的產量就占全國產量的近九成。
記者從青海省農牧廳了解到,新出臺的《標準》明確了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對象是草原法律法規規定的礦藏勘查開采和工程建設征用或使用草原的單位和個人,因工程建設、勘查、旅游等活動需要臨時占用草原且未履行恢復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以及采集或者出售國家二級保護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單位和個人。征收范圍涵蓋了12種不同草原類型,按征占用草原面積畝數進行征收,收費標準從每畝2880元到3700元不等。
據了解,《標準》著重對采集或者出售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和地方重點保護草原野生植物的征稅進行了規定,草原植被恢復費按照市場價格征收。每公斤市場價格200元以下的,按15%征收;每公斤市場價格200元(含200元)以上800元以下的,按8%征收;800元(含800元)以上的,按3%征收。
青海省農牧廳工作人員表示,該標準的出臺,為依法打擊破壞草原違法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青海將據此對亂采濫挖、亂占亂用草原違法行為進行更加嚴厲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