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了緩解貧困農戶發展生產資金短缺難題,今年將在70%的貧困村建立“互助資金”,覆蓋1000個貧困村,資金運行總量達6億元。
寧夏有貧困村1400多個,大部分集中在南部山區西海固地區,資金短缺成為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難點。
據了解,從2006年起,寧夏通過由政府先期無償注入資本金,農戶自愿入股的方式,吸收聚集民間資本建立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然后以小額信貸方式向農戶發放,有償使用,滾動發展,實行“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管理模式,有效緩解了貧困農戶發展生產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同時創新了財政扶貧資金的用管方式。
自治區扶貧辦扶貧資金監督處處長左新民說,截至2010年底,寧夏已在22個市、縣(區)的770個貧困村建立了“互助資金”,占全區貧困村總數的54.8%,資金總量為3億多元,入社農戶10.3萬戶,累計發放貸款2.8億元,受益人口達46萬人。
根據自治區扶貧辦和農調隊測算數據顯示,以每戶借款3000元計算,農戶每年增加自主經營性收入384元-450元,全區已有近10萬戶次貧困農戶利用“互助資金”發展養殖業、特色產業和種植業,人均增收500多元。
左新民說,2011年,寧夏將繼續探索“互助資金”整縣、整鄉鎮推行試點,提高現階段貧困村“互助資金”每戶可貸款3000元的投入標準,根據各市縣開展“互助資金”的條件,合理匹配互助資金規模,增加受益人口。另外,寧夏將進行信息平臺建設,引進先進管理軟件,公開、高效地管理資金使用情況,規范項目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