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學陸續春季開學之際,貧困地區中小學生的營養不足問題再次成為焦點。西部地區一些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剛超過400美元的貧困縣,忙著籌集資金為學生提供免費的雞蛋、牛奶和肉食。
新學期伊始,海原回族中學的寄宿學生馬彪獲知,每月食堂將為在縣城寄宿讀書的農村學生提供兩頓肉食。此前,父母雙雙務農的他,每月生活費只有15美元左右,沒有多余的錢改善伙食。日復一日,他重復著面條、面片,搭配土豆絲、土豆塊的飲食生活。
海原縣地處中國西北集中連片貧困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這里山大溝深,焦黃旱渴,缺水少雨。19世紀中葉的清代名臣左宗棠在奏折中向清朝皇帝描述,這個地區“苦瘠甲于天下”。
到了21世紀,生活在西海固地區的農村孩子,從小仍習慣于懷揣一兩塊干饃,啃幾口權當早餐、午餐。寄宿讀書的中學生或背著面粉和土豆,每天重復著頓頓吃土豆白水面片的生活,或到學校食堂只挑土豆絲、白菜。
海原縣縣長馬新民說,中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期,營養跟不上,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針對這一問題,海原縣決定為寄宿的中學生每月免費提供兩頓肉食。
“每月吃兩頓肉雖然少點,但已經不錯了。”馬彪說,他和同學們讀初中時還曾獲得每周吃兩個雞蛋的待遇。記者了解到,海原縣這個名為“兩蛋一心”的農村學生營養工程隨即被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推廣。
從2010年秋季開始,西海固農村學校的教師們,每天為37萬九年義務制教育階段的農村孩子們分一個雞蛋,作為旨在補充營養的早餐。
海原縣教育局副局長王宗龍說,自治區營養早餐工程所需的資金由自治區財政支付,海原縣便決定把“節省”下來的“兩蛋一心”工程資金繼續用在改善學生營養上,便推行了補助肉食的行動。
不只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等西部省區也推行了為農村學生免費提供營養早餐的“蛋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