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分組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全國人大代表買世蕊指出,確定相同的地區基本名額數,如果所確定基數過大,會帶來了地區之間每一代表的人口數差距也過大,從而導致地區之間公平選舉權事實上的不平等,與修改選舉法的初衷是相悖。
買世蕊認為,選舉法修改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城鄉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實現公平的平等選舉權,但這次選舉法修正草案第16條第2款引用了“相同的地區基本名額數”這一概念,原選舉法沒有這一條規定。
據了解,確定相同的地區基本名額數的方案有兩個,一是每個行政區代表的基本名額數為20名,二是每個行政區代表基本名額數是15名,這一方案由于強調了“相同的地區基本名額數”,而且所確定基數過大,反而帶來了地區之間每一代表的人口數差距也過大,從而導致地區之間公平選舉權事實上的不平等,這與修改選舉法的初衷是相悖的。
買世蕊建議,第一,取消“相同的地區基本名額數”的規定,修改選舉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貫徹中央提出的城鄉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以更好保護城鄉人民具有平等的選舉權。而現在的規定就沖淡了中央關于公民政治權利平等的精神。根據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口計算確定代表分配名額,同時對少數民族、港澳同胞給予照顧。因此在代表名額分配即原選舉法第3章,只對選舉法原第16條作以下修改,即“省、自治區、直轄市應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名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分配”。
第二,如果一定要設立“相同的地區名額數”,建議最多不應超過5名。因為數量越少,越能體現公民選舉權利平等原則。同時,具體數額應當透明,在選舉法中予以確定,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比較合適。
第三,如果一定要在選舉中設立“相同的地區基本名額數”,建議同時修改組織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中也確定“相同的地區基本名額數”,以解決目前有一些省一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也沒有的現狀。道理很簡單,既然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分配要設立“相同的地區基本名額數”,其常設機構也應該相應增設。
買世蕊指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特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一定是要由最優秀最高素質的人組成,來承擔起使命和重托。目前,各個界別的人員素質還是有一些差異的,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差異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根據中國國情的現實情況,科學地、廣泛地從各個界別中把最優秀、最具參政議政能力的人組織到一起,來擔負起管理國家的大事,使我們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發揮其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人民中享有更高的聲譽和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