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回族語言中解讀回族文化?涉及回族深層文化心理的漢語詞匯是如何創造出來的?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等多種語匯在回族語言中的共存,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和族源信息?近日,寧夏社科聯副主席楊占武博士精心再造的《回族語言文化》出版,著名學者楊懷中、李振中等贊其為中國回族學研究的又一豐碩成果。
1996年版《回族語言文化》,是“寧夏社科規劃‘八五’重點資助項目”,其研究成果等多次被國內外專家、學者引用。歷經20載潛心滌慮,深度探研,楊占武精心追根溯源博引新史料,完成對該書的結構再造和內容的打磨填充,并于近日由黃河出版集團作為重點精品書目出版。
《回族語言文化》認為:明中葉之后,蘊含伊斯蘭文化的漢語詞匯在回族話中的“定植”,標志著伊斯蘭文化中國化的轉型,回族語言既是對漢語的選擇和運用,也是對漢語的重新塑造;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蒙古語等各種語匯在回族語言中的共存狀況,不僅蘊含著文化的浸潤、滲透,也暗示著人種、族源的來歷信息。比如從中可以看到回族先民對音樂、舞蹈等文化活動的積極態度;回族經堂語是回族的“準通語”、“準文學語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信息。
該書自初版以來,廣受學術界關注,著名回族學者楊懷中教授認為,該書“隨處都有新穎、透辟的論述”。著名回族學者、阿拉伯語翻譯專家李振中教授說,該書是回族學研究的又一豐碩成果,充實了中國回族學的內容,對今后進一步加強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