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經濟依然處在持續復蘇通道之中,但進入三季度后經濟增速出現了明顯放緩跡象,尤其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出現后,本已從金融危機中逐步穩定下來的全球金融市場掀起了新一輪動蕩。盡管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比較復雜,但我國經濟仍然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全年經濟增速達10.3%,同時政府還加大了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使我國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
2011年,隨著發達國家財政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政策不斷收緊,經濟復蘇動能將進一步下降。在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將如何轉型?銀行業該如何順應形勢加快業務發展方式轉變?中國農業銀行戰略管理部、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日前分別公布研究報告,對這些問題作了權威的解讀。
轉型迫在眉睫復蘇勢頭延續
農行研究報告認為,“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十二五”期間“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將對我國維持30年的高增長提出挑戰。而且,我國人均GDP在2010年達到4000美元,如果經濟轉型不及時,將面臨陷入巴西式“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經濟發展將出現停滯或者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十二五”期間,不僅是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而且是決定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
資源價格改革、“劉易斯拐點”臨近和土地價格提高將使要素價格顯著提高;減少碳排放、加征資源環境稅將提高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成本;逐步收緊的貨幣政策和人民幣漸進升值帶來的金融市場環境變化將降低企業的投資需求。
不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蘊含廣闊機遇。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顯著,因此經濟結構調整具有廣闊的空間,經濟仍具備保持較快增長的潛力,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傾向提升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將使居民消費有巨大的增長潛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村公共服務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催生巨大的投資需求;以提升制作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發展海洋經濟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為途徑的現代產業體系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亮點;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西部大開發、城市集群帶建設、城鎮化進程和高速鐵路建設將培育各地新的經濟增長極。
2011年中國經濟將會延續2010年的復蘇勢頭,全年增長率達到9.5%。2011年消費有望加速,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速為18.5%。以我國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各地最低工資水平提升、農村居民現金收入提高和稅收體制改革推進為基礎的消費能力的提升,以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的消費條件的提高,以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為基礎的消費意愿的提升,以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消費熱點的擴大,都將促使2011年的消費加速增長。
2011年投資主力將轉換區域,預計全年投資增速有望達到23.7%。轉型性投資將成為投資增長的新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民間投資、保障民生投資、高鐵將接替房地產,成為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領域。2011年投資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都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重在控物價調結構
中行研究報告稱,鑒于經濟增長回穩、通脹加劇,2011年,我國政策基本取向將是“積極穩健、審慎靈活”。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把“調結構”作為財政政策的主要著力點;貨幣政策轉向穩健,更加注重管理通脹預期;強調“包容性增長”,把經濟發展的重心更多地落實在“人”上。
財政政策更加注重“調結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不是速度而是質量,不是規模而是效益,不是總量而是結構。財政政策應繼續充分發揮其在穩定增長、改善結構、調節分配和促進和諧等方面的優勢和作用,將“調結構”作為政策的優選重點。
繼續著力擴大內需,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支持擴大就業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完善新農保相關政策,提升居民消費信心。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資和建設力度,增加有效供給。繼續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加強商貿流通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消費信貸。加快完善資源和環境稅費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與此同時,為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以創新為依托推動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穩定外資的同時,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擴大,在財稅、融資、擔保等方面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貨幣政策轉向穩健,貨幣信貸回歸常態。報告分析,2011年,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轉為“穩健”。確立宏觀審慎監管理念、明確系統性風險監管機構、加快國內外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建設,著力防范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和宏觀經濟運行的健康穩定。貨幣信貸回歸常態化,在充分運用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工具促進貨幣信貸的有序投放,減少窗口指導、規模管控等數量型政策工具的運用。
信貸政策方面,2011年操作重點是穩定總量、把握節奏、優化結構和控制風險。預計全年新增貸款規模7萬億元。繼續加大對西部大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減排、產業轉移和結構升級等和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領域的信貸支持。限制對“兩高一資”行業的信貸投放,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適應外貿新趨勢拓展外貿金融市場
建行研究報告認為,隨著發達國家財政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以及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政策的不斷收緊,全球經濟復蘇動能將進一步下降。受國際消費需求不振以及國內經濟轉型、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加速升值等因素影響,我國外貿經濟增速今年會比上年進、出口分別為38.7%和31.3%有所減緩,全年進、出口增幅將分別為30%和25%左右,貿易順差由上年的1831億美元下降約為1600億美元。在對外貿易穩步發展的同時,我國外貿結構將進一步優化———
一是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對外貿易發展的生力軍,其推動作用還會進一步增強。“十一五”期間,民營經濟外貿出口總額占比已提高至22.82%,比十五“期間上升8.55個百分點。2010年前10個月,民營經濟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分別達48.6%和36.6%,比外商投資企業增速高出23.5和18.4個百分點。
二是加工貿易占外貿出口額比重將繼續下降。“十一五”期間,加工貿易占外貿出口額比重已降至49.04%,比“十五”期間下降6.03個百分點。2010年9月29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在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中增加了44個十位商品編碼,將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推進加工貿易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
三是高新技術產品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結構會不斷優化。近年來,我國積極鼓勵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這些政策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201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為31.21%,比危機前2007年提高2.67個百分點;鞋類、玩具、服裝、紡織品等傳統產品出口占比為15.99%,比危機前2007年下降0.83個百分點。
四是外貿區域將進一步優化。近年來,我國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不斷深化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市場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
面對外貿經濟結構出現的新變化、新趨勢,建行研究報告認為,銀行要積極關注作為外貿發展生力軍的民營企業發展,開發出針對民營企業特點的差異化金融產品,加大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市場、有技術、有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在風險有效管控的前提下,探索完善民營企業信用模式和擴大抵押擔保物范圍,開發以動產、倉單、股權和知識產權為抵質押的信用產品,緩解抵質押不足的矛盾。在外貿產業由沿海地區向內地轉移的新趨勢下,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外貿產業承接的金融支持。在對國際支付方式、外匯市場進行深入研究基礎上,推出有利于優化企業財務結構、降低財務成本、規避匯率和利率風險的創新產品及產品組合,為外貿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規避匯率風險提供適當的金融工具。利用國家允許境內機構利用人民幣境外直投和跨境貿易結算的時機,積極探索向境外分行調撥人民幣或向境外代理銀行融出人民幣,通過境外分行或境外代理銀行發放人民幣信用產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