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前言 2.新年佳節的出現 3.五天(伊朗歷剩余的五天) 4.米爾•努魯茲 5.新年佳節的天數或月 6.房間大掃除 7.播種綠色 8.節日賀卡 9.點燃火堆和最后一個星期三 10.每年最后一個星期四 11.新年伊始 12.7SIN桌布 13.穿新衣 14.新年美食 15.新年交替之刻的祈禱 16.大年初一 17.拜訪 18.新年禮物 19.古代的伊朗新年佳節和房間大掃除哲學 20.新年和人類出現 21.幾則古代神話 22.伊朗人中數字7的神圣性 23.新年第13天踏青節 24.草繩打結 25.1月14日 26.公共的信條 27.其他國家的努魯茲
前言
人從社會生活之初,當經歷狩獵和采集植物食物之時,就注意某些自然現象的循環往復,即季節的重復。在冰河時期分花開季節和鳥獸交配時期。在農業時期,則需要知道耕種和收割時間。因此產生了季節化分和農歷。在各個社會,最初計算季節,無疑是根據月亮的運行實施的,因為月亮的變化容易觀察。由于月亮歷同農歷不符和不協調,最終則根據太陽的運行計算季節和制定日歷。對伊朗人來說 ,年并非季節。一個時期,一年包括兩季:10個月的冬季和兩個月的夏季;另一個時期,是7個月的夏季(從1月到8月)和5個月的冬季(從8月到1月)。最后從比較古老的時期開始,一年分成四季,每季三個月。除伊朗之外,東部的薩迪人、花剌子模人、錫斯坦人和伊朗西部的卡帕杜基人、亞美尼亞人使用的年月也基本上是伊朗人的年月。
新年佳節的出現 伊朗的新年是“諾魯茲”,又是春節,是全國性的喜慶日子。節日從伊朗歷一月一日(相當于公歷3月21日或我國的農歷春分節)到十三日這段時間。在舊年最后一個星期三的晚上,要舉行跳“祝火”活動,迎接新年的來臨。
在波斯文學中,新年佳節也像其他風俗習慣、文化文明那樣與古代帝王聯系在一起。伊斯蘭太陽歷4、5世紀的詩人和作家如:菲爾多希、曼努切哈爾、安薩里、比魯尼、踏巴里、馬斯烏德、馬斯庫那、加爾迪茲及其他許多學者,其歷史寓言的來源均是伊斯蘭以前的文學,他們都認為伊朗新年和新年慶祝活動始于賈姆希德王朝時期,在此只舉幾個例子: 世界在他御前亮相 命運之星在他那里發光 賈姆希德的光芒灑在珍珠上 人們稱之為努魯茲之光 新年之初的一月象征吉祥 身心苦痛全部一掃而光 新年之際光明世界新的國王 在勝利之時端坐在寶座上 人們歡天喜地身著新裝 美食美酒助興縱情歌唱 穆罕默德•本•賈利爾•塔巴里認為新年是 賈姆希德主持正義的開始。
賈姆希德對大臣們說,我登基的那天,你們要在我身邊,凡是你們認為公正、正義的事情,我就去做。他登上統治者寶座的日子是伊朗一月慈善之神的日子。于是這天被定為正式節日。
阿布里汗•比魯尼把賈姆希德飛天視為新年佳節之始,賈姆希德給自己造了乘坐工具。一天他坐在上面,鬼神便把他帶到空中,僅一天時間,他從達馬萬德山來到巴比倫。人們見此情景非常驚奇,把那天作為節日,為了紀念那天人們集會和蕩秋千。
根據加爾迪茲記載,賈姆希德舉行新年慶祝活動是感謝神靈“將冷、熱、病、死從民間帶走,總計300年”。正是在新年那天“賈姆希德騎上牛犢,去南方同魔鬼作戰,他同魔鬼交戰,全都戰勝他們。”后來,海亞姆寫到:由于太陽回歸白羊星座,賈姆希德慶祝新年。確定新年的原因是:太陽的運轉規律,每365晝夜太陽又回到白羊星座第一分鐘。當賈姆希德發現這天時,則將這天命名為新年,并舉行慶祝活動。在此之后,其他國王和民眾也都效仿。
需要指出的是,在賈姆希德之前也慶祝新年佳節。阿布里汗把新年同賈姆希德聯系在一起。他指出:“賈姆希德把一年新的一天定為節日;雖然在此之前,新年也是盛大的日子。”我們知道,除伊朗之外,在小亞細亞、希臘等地在春季開始之際也都舉行慶祝活動。根據古代神話故事,在雷迪和菲里日地區,為了紀念被譽為眾神之母的巴魯麗女神和阿蒂斯女神,在太陽運行到白羊星座,當春分到來時則舉行慶祝活動。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在奧古斯特國王時期,在菲里日、希臘、雷迪、阿納圖里全都舉行慶祝活動,特別是在3月25日至28日日(伊朗歷1月4日至 7日)要舉行盛大的歡慶活動。 薩德爾•丁•艾因尼關于在塔吉克斯坦和布哈拉(烏茲別克斯坦)舉行新年慶祝活動一事寫到:由于春天到來,在萬物復蘇之際,正是新年佳節到來之時,自然和人也更多地活動起來。因此,塔吉克人說‘春天, 萬物復蘇’。實際上,在春天開始播種和進行其他田間勞動,從而使人豐衣足食,生命延續。薩德爾在其他地方還寫道:在布哈拉,“新年”是講波斯語的各民族共同的節日,人們對此非常重視。即使是宗教毛拉對伊斯蘭化之前已形成民族傳統的這個節日也很重視,在成為穆斯林之后,普通民眾也沒有拋棄這一節日,而是賦以 伊斯蘭宗教色彩,從中受益。但是在各政府部門、官方和非官方組織中,在各社會階層和團體中舉行盛大的全民性的節日慶祝活動,無疑具有伊朗本土特點,雖然有戰爭和糾紛發生,雖然有各種政治、社會、信仰、科技變化出現,但這些特點仍從古老的年月中保留下來,此外還向其他社會和文化蔓延。幾天的慶祝活動和風俗習慣可體現貧富、老少、城鄉及各部族的共性,受到普遍重視和尊敬,如果只對這些活動進行比較,我們不知道他是哪個社會和國家。
五天(伊朗歷剩余的五天)
根據伊朗古代歷法,一年有12個月,每天30天。每年剩余的五天稱為PANJE、PANJAK,剩余的五天,在馬贊德蘭歷法中稱為PITAK,在拜火教徒的日歷中稱為BAHIZAK。阿布里汗關于五天問題這樣寫道:波斯月份中的每月有30天,因為每年確切天數是365天,波斯人稱另外五天為“PANJI”或“閏日”。后來這個名字譯成阿拉伯文稱為“閏日”,這五天也叫剩余的五天,因為他在任何月份的天數中都不被算在內。 人們在這五天舉行慶祝活動,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1304年,此后正式歷法規定每年前六個月為31天。 舉行五天慶祝活動在各社會階層中普遍流行。比如在伊斯蘭太陽歷1311年,一位慈善家在花費自己慈善事業收入時在卡尚城許諾:“每年用捐贈款項的盈余購買大米,從剩余五天的最后一天開始平均分發給全城市民,無論男女老少。”在薩法維王朝時期,塔布里在伊朗歷五月慶祝新年,在編年史中記載,五天慶祝活動與潑水節同時進行。沙希•扎爾•阿拉希閣下根據命令出色地管理天堂般的馬贊德蘭省,因為宜人的春天已過,當地的氣候變暖,吉朗人所喜愛的參觀五天慶祝活動的熱情已減弱。吉朗人的習慣是,根據當地星相學者計算,將剩余五天的慶祝活動期 定在3月春季末 ,在波斯人中間,是潑水節;男女老幼到海邊,盡情狂歡五天,大家都不穿像樣的服裝,每個社區同自己的居民一起下水,彼此戲水。以此度過歡樂時光,留戀往返。
米爾•諾魯茲
在年月的天數中都未被引入的五天慶祝活動中,為了娛樂和開玩笑人們則推舉統治者和埃米爾,其行為和指令引人發笑。在慶祝活動結束時,由于害怕民眾找麻煩則逃離原地。阿布里汗提到一個名叫庫賽的人,他身著令人奇怪和可笑的服飾,在春季的第一天跟民眾開玩笑搞惡作劇。正是他稱自己為米爾•努魯茲(即新年埃米爾),他的政權期限不過五天。 馬蘇迪對此寫到:在五天慶祝活動的第一天,在伊拉克和伊朗,庫賽要騎在自己的坐騎上(這種習俗除伊拉克之外,非阿拉伯地區不這樣,沙姆、埃及、也門人不知這一習俗)。在幾天中,人們把果仁、大蒜、肥肉及其他熱的食物和冷熱飲料給庫賽,讓他吃喝。他則假裝要趨熱,把冷水灑在身上,而不感覺難受,并用波斯語高喊,“真熱,真熱”。這是非阿拉伯人節慶時的情景,人們盡情歡樂。
我們知道米爾•努魯茲習俗一直延續到73年前;對米爾•努魯茲進行有價值的研究的穆罕默德•加茲溫學者解釋說:這本身只是對民俗的研究,無需更多的談論。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是以前住在霍拉桑的著名醫生,他在回答我有關此問題咨詢時,為我寫了如下文字,現原文抄錄如下:“在伊斯蘭太陽歷1302年,我去貝吉納瓦爾德給人治病,從1月1日到1月14日呆在那里。1月10日我見到,一大群人或騎著牲口或步行,其中一人身穿華麗衣服,騎著高頭大馬,頭上支著一把傘。一群騎士在他前后行進,另一群步行者手持木棍作為衛士和仆人護衛他即在前后左右行進。另有幾個手持長木棒,每根木棒頂端都有牛、羊之類動物的骨頭,其暗示埃米爾帶著敵人的頭顱得勝歸來。在這群人之后,有更多的大大小小的人群行進,非常喧嘩。我進行了調查,人們說,在新年期間,一個人要當埃米爾,在13天節日期間他是城市的埃米爾和統治者。他給城市的達官貴人贈送錢物,他們則或多或少地回贈。比方說,在一指令上寫道:為了某項事業,你必須將10萬圖曼交給國庫。當然他的真正含義是交100圖曼,而且可多可少。但是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多數有錢人都愿意慷慨解囊,因為除了新年佳節習俗之外,人民都希望吉祥。其中也給伊爾汗贈過錢,伊爾汗也給予回贈。在13天節慶活動結束之后,其埃米爾的任期便宣告終結。似乎在一個家族這一職務是世襲的。”
毋庸置疑,現在我們在大街小巷在正月初幾天內見到身著紅色服裝,臉涂上黑色的人,他打著手鼓,邊唱邊跳,讓人娛樂并要錢物,這也表明被推舉的“米爾•努魯茲”和“五天統治者”在取樂和讓人們開心。當然,這種情況只在新年佳節幾天可見,在其他時間和節日不存在。他們自己也朗誦的詩中說:戴藍寶石的貴人在新年佳節登場,一年之中近幾天亮相。
新年佳節天數或月
許多節日如中秋節、冬至夜、點火節及其他節日的慶祝時間,通常不過一天(或一個晚上)。但新年佳節可稱為“新年佳節活動”“新年習俗”,它至少持續一、二周。阿布里汗•布魯尼寫到:在賈姆希德之后,新年佳節慶祝時間為一個月。他說:因為賈姆(賈姆希德的簡稱)去世,眾王把該月各天都當做節日。他們把節日分成6部分:第一個五天歸眾王;第二個五天給達官貴人;第三個五天給國王的仆從和工作人員;第四個五天給國王弄臣和宮廷人員;第五個五天給平民百姓;第六個五天給農夫。
卡姆帕菲爾在自己旅行日記中寫到:在薩法維王朝蘇萊曼國王時期,新年佳節招待、娛樂、慶祝活動在各大廣場舉行,持續三周。達魯維爾寫到:在法塔赫阿里國王時期,新年佳節放假時間為二周。但今天的新年慶祝活動至少從每年最后一個“星期三”開始。到第十三天踏青日結束。
新年習俗從舉行慶祝活動的古老年代一代接一代地傳到現在,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行政機構、職業、法律、新的聯絡工具的變化(這是我們想見到的),這些習俗在不失自己真諦情況下,亦發生了變化。在古老的習俗中應提到五天(剩余的五天),新年前最后一個星期三和房間大掃除。
房間大掃除
所謂“房間大掃除”主要是指在新年到來之際洗刷、搞衛生、購置新物、修理家具、地毯、衣服等。在持續了3至4周的房間大掃除中,應把房間所有的家具、器物搬動,擦干凈、修理、檢查、然后放回原處。有些重物或地毯、裝飾畫、窗簾及其他物品每年只在房間大掃除時搬動和擦洗一次。在阿塞拜疆的某些城市,在12月的第一個星期三專門用來洗刷房間的地毯。
今年的房間大掃除已擴大為城市大掃除。德黑蘭市政府城市服務負責人在一次談話中說:伊朗人有一項好傳統,每年最后幾天搞自己家的衛生,因此德黑蘭市政府為了使德黑蘭成為清潔干凈的城市,今年也要同市民一道清掃各街道的污物和清理德黑蘭市政所轄20個街區的城市垃圾。
播種綠色
12月是冬季結束的月份,是播種谷物的時候,播種“節日綠色”作為吉祥的象征從古老年代一直在各家各戶流行。 在古代伊朗,在新年前25天,在城市廣場用磚坯建筑12根柱子,在一根柱子種上小麥,另一根柱子上種大麥,并依次種上稻子、蠶豆、藏紅花(一種植物,莖長達50CM)、小米、玉米、菜豆、豌豆、芝麻、小扁豆、綠豆等。在1月的第6天人們唱著歡樂的歌曲把這些綠苗拔出,為了幸福安康拋向四方。”阿布里汗援引說:“伊朗人這樣一種習俗根深蒂固,即新年在屋旁在7個圓柱體內種上7種谷物,從谷物的生長狀況中預測當年莊家和收成好壞。”
今天,在各家各戶有這樣的習俗,即在新年10天或兩周前,在大小容器如碗、盤子、罐子內種上小麥、綠豆、小扁豆等種子。因為在新舊年交替時刻,在7sin桌布上必須放綠苗。在阿塞拜疆某些城市,12月第三個星期三專門浸泡和播種小麥和綠豆,以備新年增添綠色。這些綠苗在家中一直存放到1月第13日,當天在踏青時從家中取出,扔到流水中。
節日賀卡
祝賀節日和新年佳節,在由一城市寄往另一城市的信件中有著悠久的傳統,在某些書信集和信札書籍中也有范例。但隨著印刷品的流行,郵寄有各種內容和不同色彩的節日賀卡已進入我們文化中。隨著拜訪的減少,郵寄賀卡更加盛行。
點燃火堆和最后一個星期三
最后一個星期二夜晚點燃火堆的儀式,從瑣羅亞斯德通過計算編年表精確地制定出日歷之時,推遲到每年最后一個星期二日落時。每年新舊年更替在星期三,星期二半夜至中午是舊年的一部分,午后至半夜算作新年一部分。因為人們認為一天的開始是當天的半夜。所以認為星期二的次日就是新年。其晚上是除夕夜,點燃火堆。子夜過后就稱為最后一個星期三。
總之,點燃火堆是最后星期三佳節中最大的習俗,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一習俗的具體情況。
在日落時,即太陽從人們視線中消失的時刻,人們架起木柴堆,彼此聚集在一起。在太陽落山時,人們點燃木柴堆,好像人們希望燃燒的火焰代替太陽發光。在伊斯法罕,每處點燃最后一個星期三煙火的地方,把柴草分成三堆,三堆火分別象征善思、善言和善行。在阿巴斯港附近鄉村,從太陽快落山的時刻,人們便在村邊吹奏擊鼓,跳舞狂歡。人們把火堆放在胡同口和院內空地處,從火山跳過。口中念道:“好運圍我團團轉,壞事跟你進火煙。”當吹奏擊鼓的時候,駐足觀看的婦女們則高聲歡呼。霍拉桑人則把7盆火或7堆火放在胡同中間或大院空地處,在日落時點燃,從火上跳過。即使是給孩子喂奶的母親也抱著孩子興高采烈地從火山跳過。
每年最后一個星期四
新年之前有一舊習俗是懷念亡者。為此,人們要去墓地,帶上食品并贈送他人。拜火教徒認為:“死者的靈魂任何時候也不會忘記他的親人,每年正月節時都要回家。”
在剩余的五天中,有一系列習俗,準備食品,舉行宗教儀式等。阿布里汗寫到:拜火教徒在這五天要在墓前放上吃的、喝的,同死者靈魂談話說,來吧,把食品帶走。準備食物并把它放到死者墓地是4世紀的習俗,從花剌子模到波斯都如此。花剌子模人在12月的最后五天和在此之后附加到該月的另外五天像波斯人那樣,在正月節為死者靈魂在墓地放食物。
新年伊始
人類學家認為,在古代各部族和族群中,新年伊始的計算是根據農業的各個時期,與播種期或收割期同步。因此在多數國家新年的開始在秋季、冬季或春季開始的幾天。伊朗人新年的開始雖幾經變化,但哈姆宰•伊斯法罕尼在《眾天國及眾先知傳統》一書中,以及阿布里汗•布魯尼在《遺跡》中說,伊朗人新年伊始是從創造人類(即宇宙史中第七千記之初)之時,即元月慈善之神日。這時太陽走到子午線春分點,巨蠍星座出現。
七sin桌布
舊的習俗是:全家人在新舊年交替之時(太陽進入白羊星座瞬間)在家圍坐在七sin桌布旁。在七sin白色桌布上放上由波斯文字母sin開始的七種可食的植物(如:蘋果、大蒜。。。。)象征農業豐收。此外,在七sin桌布上還擺上鏡子、蠟燭、奶杯、水杯(里面有橘子)、彩蛋、紅魚、馕、蔬菜、梨、鮮花、麥穗、硬幣、宗教書籍(穆斯林擺《古蘭經》,拜火教徒擺《阿維斯塔》)。此桌布在多數家中擺到第13天。 在有些書中還談到七shin桌布(即用字母shin開頭的七種植物),人們認為這是更古老的傳統。在尋找七sin詞匯來源時,還談到其他一些觀點,如七shin(即七種采摘植物)和農產品中的七sin等。觀點不同可能是因為在古代歷史和文學書籍中沒有提到七sin習俗,從愷加王朝開始才對民風、民俗進行調查、討論和發表看法。但不知蒙古可汗之前詩人在自己的詩中是否提到七sin?
米爾扎達•艾什基在“新年書”中在一首律詩中告訴伊斯蘭堡民眾說:
所有伊朗人都把新年紀念 從馬贊德蘭舒什到雷伊都搞慶典 鋪上七sin桌布,圍坐在它旁邊
穿新衣
在新年習俗中,穿新衣是全民的習俗。在新舊年交替時,窮人富人都要準備衣服,在傳統社會,關注窮人下屬準備新年衣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新年佳節帝王和艾米爾發禮服是為了讓侍從和下屬著新裝。阿布里汗•布魯尼寫到:“霍拉桑國王的習慣是:在這個時候要給自己的軍人發春裝和夏裝。”歷史學家和詩人談到很多新年發服裝的事。比如:在沙菲•易布拉希爾•贊賈尼的《捐贈書》中寫道:每年在新年佳節夜都要 用慈善捐款購置50 套女童裝和50套男童裝以及鞋襪,贈給孤兒們。
薩法維王朝和愷加王朝的好多作者的《游記》在描述新年佳節時,大量談到民眾的華麗服裝。購買新衣和在新年之際某些舊家具需要重修占了家庭季度性(有時是年度性)開支的主要部分。多數因當年親人去世而穿黑衣服的家庭在新年之際特別是年交之時,則穿其他衣裳。因各種原因沒有新衣的人也盡量在年交之時穿少許新裝如襪子、襯衫等。
在過去沒有出售縫制衣服的商店和巴扎,人們要到裁縫那里去訂做。排隊做衣和裁縫晝夜干活則成為某些家庭的難題之一。在年前幾天,在一些家庭、社區、學校和慈善組織都習慣給需要幫助的兒童做衣服,這種好事的目的是提前給予幫助和協調,讓孩子在新年佳節穿上新衣
我們在描述新年的文章和有關忠告中常見這樣古老的信念:我們追隨自然,熱愛樹木,隨著春天的到來,我們要穿新衣,這象征著幸福和安寧。
新年美食
在古代歷史文學書籍和資料中很少談到食品,特別是新年(或其他節日)的食品。作家、歷史學家認為談論食品似乎庸俗、不雅或不值一談。在4世紀以后的書籍中,以詩歌散文形式認真解釋描述新年、中秋節及其他節日的文章亦少得可憐。但是有關節日食品的種類和特點,無論在帝王宮廷還是在平民百姓家中 并非不予談論。
在最近75年有關新年撰寫的文章和學術研究中,除了提及七sin桌布的食品之外,有時也談到各城市、各地區傳統家庭中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晚上特殊的食品。將地方特色和地區產品融合在一起的食品,實際上是最佳土特食品;社會各階層(窮苦人也在內)都想方設法在新年佳節不惜破費購買美味佳肴。阿布里汗說:“ 節日是使貧苦人的今日子變成寬裕生活的理由之一。”
如今在德黑蘭和伊朗中部某些城市,在除夕夜吃蔬菜、抓飯、魚。在新年吃面條、抓飯成為習俗。可以說這是該地區新年特色食物。“抓飯”在伊朗中部城市(可以說除吉蘭、馬贊德蘭之外在伊朗所有城市)一直是節日食物,招待客人食物和表示生活富裕殷實的食物。這種美食是伊朗所有人(富人和窮人)在新年夜的特殊食物。在卡尚城在105年前,慈善家捐贈私產,用自己的收入每年購買大米,從剩余5天的最后一天起平均發放給所有市民、無論貧富、男女和老少。無疑,這樣做的用意是在新年之夜在所有人的餐桌上不會沒有“抓飯”。
隨著現代工業媒體,如報刊、電臺、電視臺的出現和發展,由于介紹古代節慶習俗的各種節目上演,在各城市和各省份在物資準備和舉行慶典方面出現某種協同一致的局面。無疑,貨物 生產廠家的宣傳也是這種協調一致成功的因素。
新年交替時刻的祈禱
啊,變化者心靈和眼睛!啊,精明的人白天和晚上! 啊,變化者年和狀況!愿使我們的狀況變成最佳狀況! 這種祈禱強調4個基本點:1、變化;2、變化的軸心;3、變化者;4、變化的目的。
1、變化的本質
用不同詞匯表達的這種祈禱,反映各個領域的變化,反映在心靈、視線、白天、黑夜、年月、當時發生的事件,人體狀況等變化。
根據這種祈禱,世界在保持平靜的同時,在內部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其變化范圍如此之廣,從外部世界和表面,到內部世界和深層,實際上世界存在的前提就是不斷變化。
2、變化的軸心
這一祈禱除了強調變化的本質、變化的范圍之外,還提到被變化者,即發生變化的事物,比如大自然從冬眠中蘇醒,田野山川披上美麗的綠裝,充滿生機和活力,各種鮮花點綴大地,生物最美麗的花朵,安拉的使者即人也要發生變化,在其靈魂思想的各個領域包括思索、想法、觀察判斷事物的方式都要發生變化。 虔誠的人永遠要考慮自己內心的變化,人完善自己的前提是自身的變化。這一禱告明確地指出自然界的變化和人各種狀況的變化。
3、認主獨一之歌
在全部祈禱中,在每個段落中都講認主獨一。心靈、眼睛的變化,白天黑夜的出現,每年事件的發生,人各種狀況的變化全部來自真主的力量和指令,與多神論和多神信仰的人相反,這種祈禱強調:所有一切只有一個主,實際上這一禱告是呼吁多神論者轉向認主唯一。
4、變化的目的
從自然界深處開始,到人的各種狀況結束的這一偉大變化的目的是讓人的狀況成為最佳狀況,即接近真主。 最佳狀況,接近真主是這一偉大變化的目的,基于這種觀點,上述禱告則是完全意義上的在信仰教育體系。
大年初一
在新年拜訪中習俗是:人們先去“第一個新年前”家中有人去世的人家。守喪之家除了在第三日、第七日、第四十日在清真寺舉行儀式之外,在第一個新年(有可能死者已死亡11個多月)要留在家中。在新年這天,親屬要脫掉黑衣。具有象征意義的“大年初一”聚會同時具有新年拜訪的氣氛。拜訪者在大年初一 不向守喪家庭致哀,而是向他們表達幸福吉祥的祝愿,以免家人在新年伊始難過。有些城市不在12月的最后一天為當年死者舉行悼念活動,在這些城市大多實行“大年初一”習俗。
新年拜會或拜訪節
新年習俗之一是相互拜訪或稱為“拜訪節”。通常人們先去拜訪家族部落長者、科技、社會、地方知名人士。家庭所有人員一般要參加多次拜訪。歷史、文學書籍只是報道了某些宮廷、埃米爾及長官們的正式拜見。如今通訊社和新聞媒體也對此追捧。新年拜訪除延續平時會見習俗外,還加上吻手、吻臉,在遠近親屬、朋友、熟人之間,新年拜訪從正式放假的正月初有時延長到1月13日,還有人說到1月底,家族群體的來往在街區,特別是在小城市目前尚未消失。這種拜訪往往持續到后半夜。特別是那些不能停止白天工作的人。
在新年旅游沒有形成風氣之前,在各城市和地區,同事、鄰居和經常見面的熟人之間,新年拜訪則是必不可少的任務。無論有多少熟人,過去的現在的,哪怕一年只見過一次,在新年拜訪中都要彼此去家中拜訪。我記得在克爾曼,在拜火教徒之間,當某人對朋友、熟人抱怨為何不來看我時,常說這樣一句話:“即使我們彼此有隔閡,至少每年相互到家拜訪一次。”好多家庭親屬的糾紛和矛盾由于新年拜訪而被消除。
城市的擴展、人口增加、傳統家庭的分散、職業的局限性、公寓式居住文化的現成為新年拜見減少的重要因素。由于這些困難和時間有限,好多不去旅游的家庭則事先約定時間進行新年拜訪。
記載1063年至1104年事件的克爾曼薩法維大事記一書是根據太陰歷計算年月日的“年鑒”,在政權機構中舉行新年慶祝活動在當時業已開始。其中寫道:“ 首領、大臣、謀士在那年(太陽歷1080年)新年(即太陰歷10月15日)在公園舉行歡慶活動,向學者、善人、詩人表示祝福,鋪著長餐布,擺著各種食品。次日去會見省督、然后用2、3天時間會見民眾,此后每天處舉行新年宴會之外還舉行射箭比賽。觀看“牛羊角斗”也是新年習俗之一。1101年新年(伊斯蘭歷6月7日)傍晚時分,大臣在。。。。陪同下在穆亞迪草原(現克爾曼市北部)觀看了牛羊角斗,然后是賽馬。人們對歡樂的朋友們的光臨感到無比快樂和幸福。
新年或節日禮物
在新年之際贈送禮物是舊的習俗,史書對新年饋贈(伊斯蘭前和伊斯蘭后)多有記載,包括臣民向帝王、統治者,帝王和統治者向大臣、官員、侍者、詩人,家族長者向晚輩特別是小孩的饋贈等。
阿布里汗•比魯尼根據阿扎爾巴•穆貝德•巴格達的說法,這樣援引了新年饋贈的習俗:新年在伊朗發現了甘蔗,而在此之前誰也不認識它。一天賈姆希德看到一種蘆葦似的植物,從中流出一點液體,由于他發現汁是甜的便命令拔出這個“蘆葦”制糖。從此人們便贈送糖表示祝賀,在中秋節也效仿,饋贈成為習俗。
臣民(商人、工匠、農民)和省督向帝王和哈里發贈送的禮品實際上是繳納貢稅的一部分。不管怎么說,他們必須保證繳納,國庫則靠它充盈。阿布里汗•比魯尼寫到:薩珊王朝國王在節日五天依次收取貴族、農民、軍人、權貴和仆人的禮物,第6天下令封存,將可入庫的物品保存好,如果他愿意,則賜給親信和應該獎賞的人。
薩法維王朝時期的旅行家卡姆帕爾把地方長官和富豪送給蘇萊曼國王的禮物稱為宮廷“第三筆預算”。塔瓦爾民耶提到一個地方長官給國王的禮物是“1萬阿什拉菲”。沙爾丹估計給國王的禮物約為200萬法郎。達魯維爾寫到:這些新年禮物除了金、珠寶、金印之外,還包括純種馬、作戰工具、貴重布匹、克什米爾披肩、高級皮革、糖、咖啡、茶葉、果醬等。
在歷史和文學書籍中更多地談到國王給詩人們的禮物。通常這是因朗誦新年贊詞和頌詩而贈送的禮物。在新年佳節給詩人們的禮品實際上是詩人的一種月薪或年薪,這是鼓勵詩人寫頌詩的興奮劑和手段。比如比赫基寫到:伊斯蘭歷6月18日星期四那天,埃米爾(蘇丹•馬蘇德)在新年佳節坐了下來。隨從拿來很多禮品,一切就緒,開始聽詩歌。一位詩人成功地在這冬天的日子里心情舒暢地誦詩,一氣呵成,埃米爾賜袍,然后把詩歌行家叫來,他們為詩人馬蘇德說好話,埃米爾賜予300第納爾。
這些獎賞在一定程度上可使詩人富有:據說,新年給哈列德•本•巴爾馬克•瓦奇爾贈送了幾個裝有金銀的碗。一位阿拉伯詩人曾就此寫詩,提到這件事。他說,哈列德在歡樂的集會上得到有好多金銀,由于人們信任他,他得到巨額財富,這位詩人因此變富。
向帝王首領贈送貴重禮品的習俗和規定一直延續到立憲時期,建立稅收制度,必須按規定連續納稅,在很大程度上使納貢式送禮失去威信。但是送節日禮物尤其是地位較高的人(官員、有錢人、長者)贈送禮品也是我們文化中悠久傳統和習俗之一。今天在家中給年輕人、小孩贈送節日禮物。在工作單位給收入少的人,服務人員贈送禮品,給清潔工、郵遞員贈送禮物,同時也是對他們操勞的補償和對他們今后服務好的期望。如今的節日禮物更多的是現金和新硬幣,銀行則事先準備好“新硬幣”,提供給顧客。在農業社會,在農村和游牧部落新年禮物是地方特產,贈品則是非地方貨物和產品。
贈送禮品一般是由于節日,取得成功,旅游,出生,結婚,死人等原因(在游牧部落則習慣給死者家屬送食品、羊、大米等物品),特別是在傳統家庭則具有表示重視的意義。雖然近幾年人們對禮品一詞使用法文詞匯“KADU”,也使用波斯文禮物、喜禮、賀禮等詞匯,但是每個詞匯的意義是不同的。當然還存在這種信念:從受尊敬的人(如長者、官員、親屬、學者)那里得到節日禮物象征吉祥和得到新年賀禮的意義。
古代的伊朗新年佳節賀新年房間大掃除的哲學
新年佳節慶祝活動首先要賈姆希德王朝舉行,從那時起(當然發生了許多變化),人民的努力是為了在節日創造歡樂吉祥氣氛。這一古老的現象反映了伊朗悠久的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這一令人自豪的歷史淵源增加了伊朗人悠久的民族自豪感。
伊朗人在年初幾天舉行慶祝活動,載歌載舞。每天都舉行具有當天特點的儀式。新年是伊朗最大的民族節日,它是根據星體的運動和星相學的計算確定的,這個問題也顯示了伊朗人的科學認知,值得稱頌。
我們看到,每年都以一定形式舉行的新年節慶活動實質上展示了伊朗人的文化、文明和科學素質。古代伊朗人認為,一年有360天,舊年最后5天是特殊的日子。人們相信:在這10天他們的祖先和前輩的靈魂要從天上回到地上。根據這種信念,人們在他們來到地上之前便打掃屋子,掃除室內灰塵,為他們創造清新干凈的環境。
新年和人類出現
節日一詞在巴列維語(中期波斯語)中意為崇拜敬仰。因此新年佳節則是精神崇拜的節日。人們認為:春天的第一天或新年是創造人類的第一天。因此應崇拜真主,感謝真主。總之,正如從它的含義中得知的那樣,在新年佳節除了準備禮品,萬物更新之外,還要向真主禮拜和祈禱。
新年(新的一天)是伊朗歷正月的第一天。在古代伊朗新年佳節有10天,前5天稱為公共新年,以集體的全民的形式舉行慶祝活動。后5天稱為特殊新年,專為社會高層安排。
幾則古代神話
伊朗人自古認為:真主在4各階段創造了世界和人。這一信念在拜火教中也存在,即:上帝阿胡拉在第6天創造了人。傳說,上帝在前5天創造了世界,在第6天創造了人類,古代伊朗人認為新年是人類祖先亞當的生日。據波斯文杰作《列王紀》開端所載,被創造的第一個人名叫亞當。
費爾多希稱亞當是地上第一位哈里發(伊朗神話中第一位哈里發蘇丹)。另外還傳說:在蘇萊曼找到自己戒指的那天,他的臣民非常高興,把那天稱為新年。另一則神話也是關于新年哲學的:什葉派第6伊瑪目薩迪格說,亞當閣下是在1月第一天被創造出來的。在這天上帝號召人們崇拜他,并向人們做了許多許諾。于是伊朗人為紀念這一神圣的神話的日子紛紛舉行慶祝活動,崇拜敬仰自己的造物主。
除上述傳說之外,還有些人認為,根據傳說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穆斯塔法介紹阿里閣下是伊斯蘭人民第一位伊瑪目的日子是伊朗歷1月1日,因此,什葉派作為新年慶祝這個節日。
總之,無疑新年(NOURUZ)屬于伊朗人。具有悠久文化燦爛文明光輝歷史的伊朗人已賦予這個民族的古老宗教節日以新的內涵。
以前在伊朗人統治下的阿拉伯人、突厥人也追隨伊朗人慶祝努魯茲節。
新年歡樂的日子全都充滿希望,人們手舞足蹈,鋪上充滿溫馨的五顏六色的桌布,穿上新衣,掃掉室內灰塵,除陳推新。除此之外,鋪設名為七SHIN的特殊桌布的儀式業已開始:在桌布上放上由字母SHIN開頭的幾種物品(牛奶、糖、蜂蜜、果汁、糕點、飲料、燭臺),在新年到來之前,全家人圍坐在桌旁,感謝頌贊真主。要求真主使人內心平靜,關系更加和睦,讓自己所有同胞幸福、歡樂、安康。鋪七SHIN桌布是根據特殊的信仰。
在伊朗人中數字7的神圣性
在伊朗人眼中,數字7 始終是神圣的、充滿幸福的,根據先知穆罕默德說,星期五比其他日子有7個優越特點。人是在七天被造出的。數字7在《古蘭經》中至少在七章中提到如7人、7條道路、7個海、7重天、7夜、7指令、7綠穗。在福音書中,數字7也是神圣的標志。如7教堂、7靈魂、7道光、7星座等。
總之,伊朗人始終不渝地信仰伊斯蘭和伊斯蘭基礎。為此在所有7SHIN桌布上都擺放著 《古蘭經》,這表明他們內心與伊斯蘭和《古蘭經》的某種聯系。基于這種伊斯蘭信仰,由于阿拉伯人入侵伊朗,由于伊斯蘭教傳入和禁酒,7SHIN變成了7SIN,包括:沙棗、薩姆努(SAMNU,一種甜食)、醋、蘋果、薩馬格(SAMAGH,一種植物)、大蒜、綠葡萄干。總之,伊朗人從遙遠的過去就以各種方式舉行新年慶典,直到我們所生活的今天。雖然我們面臨著重重困難和生活壓力,但是我們仍以特殊的熱情和歡樂鋪著7SIN桌布,保留著伊朗古老的民族習俗。我們至少在新年這天考慮歡樂和彼此相聚,把《古蘭經》 擺到桌布上,以便這本可愛的書的光輝照耀我們。我們坐等新年降臨,隨著新年降臨,我們開口講的第一段話就是:《古蘭經》之光,感謝崇拜普慈特慈的唯一的造物主。新年來臨,我們對果實累累美好的新的一年充滿希望,我們向真主祈禱,愿真主賜予我們全體同胞幸福和吉祥,來年是一個令人高興的年。
新年第13天踏青節
1月第13天的節日是非常吉祥的日子。伊朗人在這一天要從家中走出來,到小溪旁綠地中,盡情歡樂。迄今為止,任何學者都未提到新年第13天不吉利,而且絕大多數都認為新年第13天是非常幸運吉祥的。比如在賈杜里的《遺跡》第266頁上關于吉兇寫到:新年第13日稱為TIR日,而SAD一詞意為吉祥,根本沒有不幸倒霉的意思。伊斯蘭之后,每月的第13日都認為是不幸的,所以錯誤地認為新年的第13日也是不幸的。如果我們對新年第13日的美好吉祥進行認真調查,可以看到:這個問題很合情理,以歷史資料為據:太陽歷的每月13日稱為“TIR”日,它與名叫TIR的高貴的大天使有關,在巴列維語中,人們稱他為“TISHTAR”。神圣的TIR天使在馬茲達教(拜火教)中是高官,有甜蜜的故事。古代伊朗人在歡慶12天(因為一年有12個月)之后,在新年的第13天(吉祥的日子)去公園郊外,盡情歡樂,實際上是以這種方式結束新年的法定假期。
草繩打結
古代伊朗的創世神話,第一個人和第一個國王的故事以及有關亞當的傳說具有重要意義。在《阿維斯塔經》中多次談到亞當,稱他是第一個人,第一位國王。哈姆澤•伊斯法罕尼在眾天國眾先知傳統一書中的說法,馬蘇迪在《MARUJ MZAHAB》一書第二卷的說法以及比魯尼在《遺跡》一書中都以巴列維語資料中的觀點為依據:馬希耶和馬希揚內是亞當的雙胞胎兒女,他們在1月13日首次在世上結婚。在當時由于不懂的婚約,這兩個人便用打雙結的辦法奠定了婚姻基礎。過去,特別是準備結婚的姑娘和小伙子要舉行這種儀式。如今姑娘和小伙子為了簽訂婚約都相互許愿,用草打結。這一習俗大概在基揚王朝時中斷,但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時又重新恢復,一直保留到今天。在歷史概論一書中這樣寫道:“在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人,法爾斯人稱他為總國王,他留下一男一女,名叫馬希耶和馬希揚內,他們在新年第13天結婚,在50年中生了18個孩子。因為他們死亡,世界94年沒有國王。”正如在討論新年佳節時所指出的那樣,認為自己是拜火教徒的伊朗和伊拉克的庫爾德人把1月13日算作新年佳節的一部分。
1月14日
實際上新的一年的工作和活動從1月14日開始。小學、中學、大學從這天開課。公眾認為13日之前出行是不吉利的。很多游牧部落遷移也從1月14日開始。在某些農村農業分水和其他許多活動也從1月14日開始。
公眾的信條
根據公眾的信念,在新年交替之時和新年那天的言行可能對全年都有好的或壞的影響。我們在史書中可以找到這些信條,許多信條是口傳的,屬于社會民間流傳,只在家庭遺傳延續。這些信條如下:
-在新年交替時刻和新年那天穿新衣的人,全年都工作順利。 -在新年交替時刻要逃離悲傷,以便全年遠離悲傷。 -如果在新年凌晨講話之前先吃糖,用橄欖油擦身,全年都免遭災禍。 -如果某人在新年凌晨講話之前先吃三次蜂蜜,點上三塊蜂蠟,一切疼痛都會消失。 -死者亡靈每年在新年之際都回家一次,因此應打掃房間,開燈,點上沉香木香使室內氣味芬芳。 -誰在新年哭泣,全年都不能擺脫憂傷。 -新年第一個進房間的人是幸運的人。 -如果打算旅游,不要在13日前動身,14日出行是吉日。
各國努魯茲 (新年) 傳統
塔吉克努魯茲傳統
塔吉克人民特別是巴達克尚人,根據前人習俗在新年前幾天,通過房間大掃除,清掃舊年的灰塵迎接新年到來。塔吉克人民新年的傳統式:青少年在除夕夜爬上鄰居和親戚家房頂,白天將一個用線系扎的手帕扔到房主家里,以收取新年禮物。這一習俗叫“要新年禮物”。根據古老習俗,房主要問手帕主人要什么東西,手帕主人無論要什么東西房主都贈送。通常小伙子在這天晚上要向自己心愛的姑娘求婚,希望得到女方家庭肯定的答復。
中國的努魯茲傳統
中國西部穆斯林居住區的居民即維吾爾穆斯林自古熟知努魯茲節。在新年到來之際,他們粉刷屋內屋外,打掃房間,穿新衣,做糕點迎接新年。在新年的第一天,家中年輕者按慣例要向年長者和老人拜年,向他們祝賀新年。根據新年習俗,家中長者要將一點面粉灑在客人的肩上象征著吉祥如意。在塔什庫爾罕,根據古老傳統,人們要為新年客人制做大馕,在新年第一天分給客人,口念“以真主的名義”放到客人的口中。
土庫曼斯坦的努魯茲傳統
土庫曼斯坦人民每年都慶祝1月1日,以示恢復自己前輩古老習俗,他們在新年期間要舉行特殊的儀式,其中之一是“幸運玻璃珠”。新年前幾天,年輕的姑娘們聚集在一起,每個姑娘分別給自己的家人和親友每人一顆玻璃珠,然后將這些玻璃珠放在容器里,所有玻璃珠都攪混在一起。在此特殊儀式上,人們朗誦一首詩后當著大家的面從容器里取出任意一個玻璃珠,人們認為不管詩的內容是什么,它就是玻璃珠擁有者的命運。制作麥芽糖和新年特殊食品,舉行體育比賽也是土庫曼斯坦人民的新年傳統。
阿塞拜疆的努魯茲傳統
根據阿塞拜疆人民的信仰,在新年佳節先知閣下要降臨,把生命四要素,即太陽、土、風、水帶來送給人民。所以人們便在山腳下點燃蠟燭席地而坐等待先知降臨。他們認為, 在先知閣下降臨之前,在他未帶來四要素之前,大自然不會變化。阿塞拜疆人民為新春佳節創作了許多歌曲。在這些歌曲中盛贊新年美好、愉快、幸福和吉祥。制作麥芽糖,將皮帽懸掛在房門上,為了獲得新年禮物從天窗上懸掛布袋等也是阿塞拜疆人民中流行的新年傳統。
巴基斯坦人民稱努魯茲是“光明世界的新年”。巴基斯坦詩人用這樣的詩歌贊頌努魯茲: 新年佳節人們喜氣洋洋 玫瑰花水仙花競相開放 一月一日努魯茲的曙光 你來自令人神往的天堂 真主永遠是努魯茲的太陽 幸運之星慷慨地放射光芒 幸福之風使你的友人勝利成功 命運之雨使你的敵人失敗喪命 歡樂的新春佳節新春的美景 和煦之風永遠吹在幸福之人心中
在努魯茲人們從不講惡言惡語,總是用優美的語言相互交談,誦讀快樂的詩句,互贈禮品,制作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互相招待。
印度的努魯茲傳統
印度什葉派和帕爾斯人每年都慶祝努魯茲節,這些印度人參加努魯茲節慶活動表明他們屬于什葉派和帕爾斯人。努魯茲節在印度什葉派教徒中被稱為“祈求阿里解難日”,通常在新年交替時刻到來之前,鋪上桌布,在桌不上擺上7種糕點,在新年開始時刻進行祈禱,對過去的一年取得成功向真主表示感謝。同時希望新的一年取得更大成績。 相互拜訪,去親朋好友家中,準備7SIN桌布,相互祝賀,收送禮品也是印度帕爾斯人古老的傳統。
吉爾吉斯坦的努魯茲傳統
多數吉爾吉斯坦人無論大小、男女和老少都穿上五顏六色的節日服裝,從1月1日凌晨起就在城市中心廣場聚集在一起,觀看努魯茲正式節目表演。所有政府官員和長老都出席這一儀式,向大家祝賀努魯茲節。然后,兒童、少年、青年文藝隊分別表演文藝節目,其中一個傳統節目是烹飪大賽,賽后給最佳廚師頒獎。吉爾吉斯人在努魯茲節制作好多著名的傳統風味食品。
吉爾吉斯人民認為,努魯茲節是最神圣的節日,努魯茲慶典是最盛大的慶典,對此非常尊重。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