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在河與岸的互動中重新發現自己。
一段397公里的河與十座漸次崛起的城,正在這片土地上做著巧妙的“加減乘除”。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8個主體功能區之一,寧夏沿黃經濟區寫入了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這個消息振奮著在京的寧夏代表和委員,也振奮著寧夏600多萬回漢各族人民。
從五年前的“沿黃城市帶”到今天的“沿黃經濟區”,詞組上的變化蘊藏著何種深意?立足于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依托沿黃經濟區的建設,寧夏的經濟又將走出怎樣的軌跡?
3月7日,在“兩會”寧夏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接受了寧夏日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后來者居上”。只要我們把自身的優勢最大化地發揮出來,追趕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跨越,最終會實現寧夏崛起、后來居上。
記者:主席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新起點,新征程。聆聽了溫家寶總理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正偉:今年的報告寫得精彩,代表們看得給力,聽得振奮。報告順應人民新期待,呼應人民新要求,回應人民新希望,貼近民意、民心、民生,用大量篇幅闡述解決民生問題的思路、措施,字里行間涌動著發展成果惠及民生、發展重點契合民生、發展過程維護民生的理念。報告中特別提到了穩定物價和縮小差距的問題,更加貼近民生。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也將是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果把全國各省區市的競賽比作一次長跑,“十一五”時期寧夏的角色一直是一名“追趕者”。面對一個個差距,如果沒有新的增長極,沒有大項目的推動就難以拉平。“十二五”開局之年,新一輪競賽已經鳴槍起跑,目標在前,寧夏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必須全力以赴。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后來者居上”,只要我們把自身的優勢最大化地發揮出來,追趕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跨越,最終會實現寧夏崛起、后來居上。
歷史的契機又一次等待我們把握。沿黃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是一個新平臺、新起點,客觀要求我們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寧夏有很多領新全國的成功經驗,必定也會有沿黃經濟區發展的新銳探索。
記者:有人說,沿黃經濟區列入“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是繼西部大開發后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迎來的第二個春天。對此,您如何看待?
王正偉:歷史的契機又一次等待我們把握。沿黃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是一個新平臺、新起點,客觀要求我們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寧夏有很多領新全國的成功經驗,必定也會有沿黃經濟區發展的新銳探索。
從最初的“建設沿黃城市帶,推動全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決策,到打造“黃河金岸”的戰略構想,再到“沿黃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沿黃經濟區的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多位領導同志的高度認可。去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考察我區時特別指出,黃河金岸建設“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去年9月,吳邦國委員長來寧考察時強調指出,發展沿黃城市帶是個好思路,也是個大戰略。溫家寶總理在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設寧夏沿黃經濟區。李克強、周永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指出要加快沿黃城市帶建設,統籌區域發展。
這些重要指示,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建設沿黃城市帶、打造黃河金岸的充分肯定和殷切希望,讓人倍感鼓舞、倍受啟發、倍增信心。這些充分說明,沿黃經濟區既是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重托,也事關寧夏人民的福祉。
沿黃經濟區是一個覆蓋整個寧夏黃河流域的、涵蓋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是“一攬子”解決寧夏發展問題的宏圖偉略。
記者:從2005年我區首次提出“沿黃城市帶”到今天國家的“沿黃經濟區”戰略,這個大思路一直在發展中演進,在發展中完善。您認為,“城市帶”和“經濟區”有哪些不同?
王正偉:我們所提出的沿黃城市帶,不僅僅是沿河的城市帶;黃河金岸,不僅僅是黃河兩岸;沿黃經濟區,也不僅僅是一個區域上的大概念。這是一個發展的理念。從“城市帶”到“經濟區”,是一種思路的傳承和發揚。城市帶是一個點一個點的連接,經濟區則從廣義上涵蓋了“城市帶、產業帶、開放帶和政策洼地”,內涵和外延上更加豐富。
沿黃經濟區是一個覆蓋整個寧夏黃河流域的、涵蓋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是“一攬子”解決寧夏長遠發展問題的宏圖偉略。要用國際化眼光和現代化理念規劃寧夏沿黃經濟區,使之形成“岸、帶、區”于一體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最大限度提升寧夏整體競爭力。有了這個平臺,寧夏的視野將更加開闊,思路更加開闊,發展的前景也更加開闊,擁抱未來有了更加舒展的姿態,可以張開雙臂,迎接四海賓朋。
沿黃經濟區是把寧夏的優勢集中起來做了一次“加法”,是寧夏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治優勢、民族團結優勢的一次優化組合。這樣的組合勢必會釋放出發展的“超能量”。
記者:在您2010年忙碌的日程表中,有68次調研和會議直接或間接與沿黃經濟區的發展有關。在不同場合中,您多次提到要“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來規劃建設”,您認為寧夏具備哪些成為經濟區的特質?
王正偉:古往今來,世界主要城市群都是因河而生、依江而建、靠海而興。有水就有靈氣,就有生機,就有活力。歷史不斷證明,面對滔滔黃河水,人類的每一次親近,總能帶來新的發現、新的財富,掀開文明的新一頁。
寧夏唯黃河而存在,依黃河而發展,靠黃河而興盛。寧夏沿黃河分布的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平羅、青銅峽、靈武、賀蘭、永寧、中寧10個城市,聚集著全區43%的土地面積,61%的人口,90%以上的GDP和94%的財政收入,具備了成為省域經濟增長極和西部大開發重要引擎的基本條件。沿黃經濟區是把寧夏優勢集中起來做了一次“加法”,是寧夏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治優勢、民族團結優勢的一次優化組合,這樣的組合勢必會釋放出發展的“超能量”。
面對深情的母親河,寧夏用新產業拓展新藍圖。細細品味,沿黃經濟區的每一個衍生品都蘊藏著無限商機,而這條黃金帶的崛起,還將帶動寧夏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記者:從構想落地的那天起,沿黃經濟區就融匯了太多的祝福,承載了太多的夢想。下一個五年,沿黃經濟區最令人期待的精彩會有哪些?
王正偉: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是“十二五”時期社會民生“幸福交響”的基調。依托沿黃經濟區這個平臺,可以衍生出很多發展思路,每一個思路都蘊藏著無限商機。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三化同步”,抓好“民生計劃”、生態移民、中阿博覽會等重大戰略的貫徹落實,讓老百姓生活在更加幸福的塞上江南。
預計到2012年寧夏沿黃城市帶人口將達到400萬,GDP達到1300億元以上;到2020年,沿黃城市帶的人口將達到500萬,城鎮人口達到400萬,城市化率達到75%以上,GDP將跨過3000億元大關,寧夏將迎來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的黃金期,真正邁上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寧夏發展一定要南北兼顧、協調前進。只要我們一手抓沿黃經濟區發展,一手抓寧南山區區域中心城市和大縣城建設,寧夏完全可以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
記者:今年春節之后,您召開的第一個會議是研究沿黃經濟區發展規劃。第二天,您就帶領十幾個廳局負責人來到固原,對寧南山區區域中心城市和大縣城建設進行調研。寧夏的發展如何兼顧南北?
王正偉:寧夏北部引黃灌區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是全國“十大新天府”之一,但是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十年九旱”,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矛盾突出。寧夏要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南部山區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距離全面小康還有十年之期,推進山區轉型升級恰逢其時;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淀,寧夏已經具備了破解山區發展難題的能力。寧夏已經全面啟動南部山區大縣城建設,把固原確定為寧南山區及陜甘寧革命老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帶動周邊海原、彭陽、西吉等九個縣區的大縣城建設,發揮“1+9”的組合優勢。自治區財政將在山區發展上給予資金傾斜,加快建設固原鹽化工、建材、農產品和商貿物流等特色園區,推進特色農業、旅游產業發展,確保中南部地區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五年邁上新臺階。“十二五”期間,寧夏35萬人將從生態失衡、干旱缺水的地區搬遷到有水、靠路、近城的地方,在沿黃經濟區開發整理出來的土地上開始全新的生活。
寧南山區需要吊莊移民,更需要就地發展。通過就地發展和生態移民這“兩步棋”,寧夏將逐步形成南北互動、以川濟山,山川共濟、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只要我們一手抓好沿黃經濟區發展,一手抓好寧南山區區域中心城市和大縣城建設,寧夏完全可以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
黃河的深情召喚,正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