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發達,主要缺人才。”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銀川市市長王儒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王儒貴此次進京除了開兩會,還有一個重要任務——為西部城市銀川招賢納士。
在京這段時間,他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北京重點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處、研究生部負責人見面,希望從這些學校引進高學歷人才。
此次銀川需要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中,不少崗位開出20萬年薪。而根據銀川市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3247元。
“銀川市高層次人才緊缺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人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20萬年薪不算高。”王儒貴表示。
據他介紹,從銀川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實際看,繼續緊缺五個領域的人才:能源化工、特色農業、現代物流、醫療衛生及國際化管理人才。
2009年,銀川在北京舉辦第一次招聘會,因“現場招聘、現場面試、現場錄用”而被稱為“最有效率”的招聘會。當時在北京引進的高學歷人才,已經在銀川市各單位重點崗位承擔要職。“但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王儒貴說。
西部最缺產業扶持政策
《21世紀》:目前銀川哪些行業需要高學歷人才?
王儒貴:西部大開發已經十年了,銀川大力發展自己的優勢特色,能源化工、發酵、食品、新材料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已經占到經濟80%以上,這次我們有50多個行業招聘緊缺人才,基本圍繞特色產業,提供崗位近700個。
《21世紀》:昨天中化集團投資160億在寧東建最大氮肥生產基地,而銀川今年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發展工業經濟,西部城市需要什么樣的工業?
王儒貴:寧東作為國家認定的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的試驗區,現在有5000萬噸煤炭項目,500萬噸的煤化工項目正在實施,對于需要工業來發展經濟的西部城市,更多關注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節能減排的一個重要手段,解決脆弱的經濟發展的這種方式,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只有發展了循環經濟,延長了產業鏈,那么工業也好,農業也好,服務業也好,它才能提質增效,才能提高附加值,增加它的效益。比如說我們煤炭,過去是賣原料型的,一噸就幾百塊錢,如果把它變成了電,變成了肥料,變成了甲蟲,它就會升值幾十倍,甚至有的就上百倍。所以這個附加值就很高了。所以發展循環經濟,延長產業鏈對于促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我們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優勢意義重大,作用十分明顯。
《21世紀》:以往我們提到產業結構升級和結構調整,往往是東部發達城市喊得響,西部城市如何看待產業結構調整?
王儒貴:產業結構調整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尤為重要,尤為緊迫。如果我們仍然沿用傳統的模式,傳統的思維來管理現代企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它跟東部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我們只有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了結構調整,加快了發展循環經濟,搞節能減排,運行費用降低了,生活質量就會提升,效益就會大大提高。
《21世紀》:除了人才以外,你認為西部現在最需要什么?
王儒貴:新一輪的十年西部大開發即將開始,我認為除了人才緊缺以外,最重要的問題是,下一輪的開發當中要出臺對產業的支持政策。只有產業發展了,形成了一個造血的功能,這個西部升級活力才能日益顯現。如果老是輸血,自身不造血,西部貧窮落后的面貌和東部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所以只有支持了西部的優勢特色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使這個產業做大了,那么它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使人的生活質量才能越來越高。
《21世紀》:去年國家也出臺了關于十大產業振興的規劃,但和西部特色產業對接的并不多,你覺得應該怎么解決?
王儒貴: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一個政策不一定都能管全國。國務院去年出臺了加快寧夏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是有針對性地對寧夏的產業和項目給予支持,這實際是一個極好的機遇。
對于今后我們在發展當中,還要跟國家“十二五”的規劃要對接,就是我們有些需要的項目要盡快的融入到、納入到國家的“十二五”規劃當中,爭取國家的支持和重視。
要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1世紀》:銀川也算資源稟賦比較豐富的一個地區,煤炭和電力的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煤炭排全國第五位。從對當地資源利用角度,如何發揮老資源的新優勢?
王儒貴:從發展理念來講,應該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比如說要把枸杞變為枸杞酒,把農副產品變為工業品,這個過程就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說造酒瓶、造商標、造整個包裝、設計、運輸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那么這可以大大提高就業率,增加各個環節的收入。那么比如說我們農副產品,怎么樣把清真牛羊肉通過冷藏、包裝、分割各種程序,使它銷售到國內外,也同樣可以提高它附加值。煤炭要把煤變為電,變為油,變為化肥,變為化工產品,它的產值就會升高十倍以上甚至幾十倍。那么這也是一個發展方式的轉變,理念的創新。只有這樣,資源優勢才能真正變為經濟優勢。
《21世紀》:煤轉油目前國內僅僅有兩個項目上馬,而且短期內企業未必會見到收益,原來企業采礦直接轉手賣出去這個效益是很直接的,企業升級產業的動力在哪?
王儒貴:像我們有資源的城市和地區,目的就是要把資源就地轉化,不希望是賣原料。就像糧食,不是先賣到廣東,廣東造餅干再賣回寧夏或者西部,我要把糧食就地加工成餅干。我們要把煤就地轉化為電、油、化肥還有甲醇等等,這樣就減少了運輸當中的一些污染,使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21世紀》:去年包括東莞、上海好多城市都在搞產業轉移。把一些企業轉移到內陸,像銀川這樣的城市需要什么樣的企業?
王儒貴:西部也要發展循環經濟,也要搞節能減排,也需要提高生活質量,不是說它不要的產業我們都是承接地。我們需要的是延長產業鏈的配套產業,就是把這個產業要搞配套,不是說這些污染的,在東部不能存在了,就要到西部去。我們仍然需要藍天,需要凈水,需要放心的食品。所以更注重環境,我們不需要帶血的GDP,我們需要綠色GDP。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