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賓,一個大江南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一位被譽為“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父”和民族文化交流使者的音樂家,他的人生,正如他在寫給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詩中所說,“本是一場迷藏的夢”。這個夢仿佛一段交織在時空中的五線譜,卻無始無終,永遠與那一首首蕩氣回腸的歌謠一起回蕩在祖國的山水之間。
與大多數初聞其名者所想截然不同的是,因民族音樂成就蜚聲海內外的王洛賓既不是少數民族,也沒有成長于民族地區,而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出生、求學在北京。1930年至1934年,王洛賓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當時,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學歸國的汪德昭先生,鋼琴教授是德國人谷布克,聲樂教授則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親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接受過如此良好的教育,敏感的音樂神經,讓王洛賓以后在編曲、作詞方面游刃有余,其一生音樂成就的基石就是建立于斯。
此后幾年時間,王洛賓在北京一所中學擔任音樂教師,并一度萌發了出國深造的念頭。我們無法知道,如果他繼續留在北京,會擁有一種怎樣的人生,但如此一來,中國的近現代音樂將黯淡許多。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舉國震怒,王洛賓毅然決然離開北京前往山西,參加了由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這一時期,國恨家仇激發他相繼創作了《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洗衣歌》等抗日歌曲。1938年他到蘭州,參加了“西北抗戰劇團”,并帶領劇團前往甘肅、青海等地進行抗日宣傳。
這是王洛賓第一次踏上西北的熱土,正是這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讓他完成了對《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麗》等少數民族經典民歌的改編。1939年,他在青海又創作改編了《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等歌曲。留守西寧期間,他將大部分心血和精力投入到當地的音樂教育工作中,負責組建了“青海兒童抗戰劇團”,并創作歌舞劇《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進行曲》等抗戰歌曲。這些鼓舞士氣和凝聚人心的歌曲極大地感染了西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情緒,成為他們寶貴的精神“彈藥”。
眾所周知,王洛賓是把新疆民歌傳入內地的第一人,是促進各民族交流和團結的卓越貢獻者。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甚至到今天,遙遠的大西北,甘肅、青海、新疆,對于中原地區的漢族來說仍是陌生而神秘的,是王洛賓的歌帶來了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的真實畫面,向人們展示了他們勤勞美麗、淳厚勇敢、智慧虔誠以及追求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的面貌。
有意思的是,從王洛賓接觸新疆民歌,直到他對這些民歌進行改編和再創作的黃金十年,他卻從未去過新疆。1949年,應王震將軍邀請,王洛賓才終于踏上了這塊寄托他無限遐思和才情的神奇土地,且再也沒有離開。新中國成立以后,王洛賓滿懷赤誠之心,又創作了《薩拉姆毛主席》、《社會主義光芒照在我老漢的心坎上》、《亞克西》等100多首歌頌黨和社會主義的歌曲,在整個新疆乃至全國廣為傳唱,鼓舞著各族人民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奮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從“文革”陰霾中走出來的王洛賓,靈感之樹如逢春雨,再度繁茂,又連續創作了《帶血的項鏈》、《托木爾的百靈》、《奴隸的愛情》等3部歌劇。
1986年,新疆軍區政治部、新疆音樂家協會聯合為他舉辦了《人民音樂家王洛賓作品音樂會》,首次向社會全面介紹他的音樂作品,并且授予他“人民音樂家”稱號。隨后,新疆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了英漢對照《在那遙遠的地方》、《絲路情歌》歌曲集。
新疆之于王洛賓,王洛賓之于新疆,緣分甚深。有人形象地稱王洛賓為傳歌者,民族音樂的傳經人。一位學者用十分學術的語言這樣形容王洛賓:他是第一個以漢字符號和音樂符號,將中國西部少數民族以各自專署的語言系統和音樂系統為載體而流傳下來的民歌記錄下來,編譯定型,使西部民歌從民間不穩定的口頭流傳變為書面傳播的人。這段描述稍顯晦澀,但它道出了王洛賓對我國西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作出的巨大貢獻,不禁令人聯想到孔子對上古民間詩歌的搜集、整理,最終為后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詩經》,而王洛賓也為我們留下了他畢生的心血——《王洛賓歌曲集》。
“我這一生最熱愛的是新疆,是新疆民間音樂培養了我,我從那里吸取了巨大的營養。離開新疆,我沒有靈感。”1996年,王洛賓在烏魯木齊與世長辭,把自己的身心完完全全地獻給了新疆,而就在他彌留之際,還譜寫了此生絕唱《歌唱萬年青》和《人生之路》。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