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學者考證,烤鴨源自南京“片皮鴨”,這道菜至今仍有。做法簡單,用30多塊磚臨時砌爐,連泥都不用,有點像烤羊肉串。條件太簡陋,最多烤三四成熟,只能吃皮,剩下部分做別的菜。以后傳入宮廷,燜爐法應運而生。
鴨子本是南方家禽,明成祖遷都,烤鴨進京,后流入民間,第一家烤鴨店是老便宜坊,開在菜市口米市胡同,大忠臣楊 山題的匾,楊家住南橫街,祠堂仍在,距此店很近,推測當年顧客多是達官貴人。
該店后轉由山東人經營,融入“烙餅卷大蔥”的技法,加了大醬,這是江蘇原本沒有的東西。但大醬味咸,漸被面醬替代。面醬非北京土產,是保定“三寶”(鐵球、面醬和春不老,春不老是一種咸菜,類似雪里蕻)之一,它自然發酵而成,略帶甜味。
可見,一只烤鴨融入各地美食精華。
老北京吃烤鴨規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