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市古稱枹罕、河州,曾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唐蕃古道重鎮,茶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碼頭”的美譽。總人口25萬,有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18個民族,以回族居多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境內穆斯林風情濃郁,享有“中國小麥加”之稱。
長期以來,生活在臨夏市這片熱土上的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群眾,恪守伊斯蘭飲食習慣,并在南北交融、東西匯合的過程中,形成了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口味純正、營養健康、獨具特色的清真飲食文化。其中最富盛名的發子面腸、羊肉葫茄、桶子肉、臨夏鍋盔、釀皮子、甜麥子等八坊名吃更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各族群眾的青睞。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飲食文化,培育壯大清真品牌,臨夏市緊緊立足傳統商貿優勢和民族資源優勢,把清真食品作為發展地方經濟,增加群眾收入的主導產業來培育,全市清真食品加工企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日趨壯大,產品種類更趨豐富,涵蓋了牛羊肉制品、糖果制品、醬醋制品等多個領域,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由海向明先生搜集整理,市民委、市宗教局、市伊協協助出版的《河州清真食譜》(以下簡稱《食譜》)已付梓印行,正式與讀者見面了。《食譜》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裝幀精美,全面翔實地收錄了臨夏市的各種特色小吃和名優菜品,搶救性的整理出了一些瀕臨失傳的地方特色小吃,對于挖掘保護和傳承發揚臨夏市清真飲食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我們期待,隨著《食譜》的出版印行,臨夏市的傳統菜肴和名優小吃得到更好的傳承、保護和發揚。我們希望,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把臨夏市清真食品不斷推向全國,走向世界。真誠祝愿,臨夏市清真飲食文化在中國烹飪百花園中更加璀璨奪目!
寥寥數語,是為序。
臨夏市人民政府市長 安華山
二O一O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