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回族自治縣位于州境東部,東部和北部與甘肅省相鄰。總面積6896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2004年)。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0%左右,還有漢、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
門源回族自治縣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屬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轄。距省會西寧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駐地海晏縣250千米。北負祁連山脈,南依達坂山。面積6902平方千米。2004年總人口15萬人,少數民族占51.82%。有回、漢、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1929 年設門源縣,1953年成立門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門源回族自治縣。 地形復雜,平均海拔2866米,山、、臺、丘、溝、谷、川、灘兼有。屬高原亞寒帶氣候,1月均溫-13.4℃,7月均溫11.9℃,極端最低氣溫-30.6℃,最高氣溫24.5℃。年均降水量520毫米。有水資源21.43億立方米。有煤、銅、金、鐵、鉛、鋅及稀有金屬等16種礦產資源。尤以煤分布廣,探明儲量 5500 余萬噸。農牧產品有油菜籽、青稞、小麥、馬鈴薯、浩門馬、牦牛。
縣人民政府駐浩門鎮,郵編:810300。代碼:632221。區號:0970。
地處祁連山系東端,地形復雜,高差懸殊。北部祁連山麓群峰聳立,南部達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較平坦。大通河自西向東流徑全境,寧纏河、老虎溝河、討拉河等28條大小河流匯入大通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溫-5℃,年降水量518毫米。
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浩門鎮、青石咀鎮、泉口鎮、東川鎮、皇城蒙古族鄉、蘇吉灘鄉、北山鄉、西灘鄉、麻蓮鄉、陰田鄉、仙米鄉、珠固鄉。
門源是海北州主要的農業縣。農業開發歷史較短,土壤肥沃,工業污染水平低,農業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原始的優良狀態,是國家確定的綠色農業示范基地。通過引進推廣新的農業技術、新式農機具、大搞農田水利和設施農業建設,調整種植結構,培育特色品種,加強基地建設,使門源的農業特色化和基地建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成為青海省商品油料基地,青海省最大的油菜籽產出縣和全國蜂產品生產的重點縣,青海省藏區青稞生產基地和青海省最大的青稞產出縣。在種草養畜,特色蔬菜的培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門源的畜牧業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培育了浩門馬、白牦牛、褐色羊等優良畜種。現今依托國家的相關項目,大力開展以草場圍欄、暖棚、養殖、飼草料種植、人畜飲水工程和草原綜合治理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大的增強了自然災害的抗御能力。構建縣、鄉、村三級畜疫防治網絡,加強畜種改良、大力調整養殖結構,從而保證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農區畜牧業大力發展種草養畜,牛羊育肥販運和舍飼養殖業,使畜牧業在全縣大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中占到了60%。全縣年銷售羔羊10萬只左右,牛羊育肥販運35萬只左右,肉類總產量0.65萬噸,綿羊毛0.06萬噸,牛羊皮10萬張左右,牛奶1萬噸。
門源的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多領域小規模向資源型、支柱型轉軌的兩個歷史階段,到目前形成了水電、煤炭、農畜產品加工、建材四大工業體系。
在國家的有力支持和西部大開發的推動下,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全縣通車總里程達1219公里,以國道、省道為骨架,縣、鄉、村三級公路為網絡,三縱三橫的公路網日臻完善,鄉村道路硬化工程全面鋪開。電力建設和廣播電視實現了全縣村村通,通訊建設實現了從手搖電話到移動通訊和互聯網的大跨越,移動通訊網絡覆蓋了全縣所有的鄉村。人畜飲水工程遍及城鄉,共實施人畜飲水工程64項,解決7.7722萬人,40.5萬頭(只)牲畜飲水。城鎮建設強力推進,先后實施了一批供排水、道路改造、平改樓和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縣府所在地浩門鎮政區面積比解放初期擴大近10倍,廣場綠地、住宅新區、商貿小區和工業小區建設加快,綜合服務功能日臻完善,青石嘴、東川、泉口的集鎮建設初具規模。
扶貧工作從1986年起步,經歷了起始、穩定發展、"八七"攻堅、整村推進四個階段。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貧困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許多關系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妥善解決。農牧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4年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16元,比上年增加131元,增長了8.8%,比2000年增長了40.3%。隨著收入的較快增加,農牧民生活質量得到不斷提高,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2004年農牧民人均生活費支出為1362.11元,恩格爾系數為51.4%,處于溫飽與小康之間,并逐年向小康水平邁進。城鎮居民收入受各種政策措施的驅動,收入來源拓寬,收入增加幅度加快。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