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連寨回族滿族鎮,隸屬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鎮政府駐火連寨村,人口1.22萬人,面積43.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火連寨;4個村委會:火連寨、營子、(梨樹溝)上堡、(梨樹溝)下堡。其中營子居民多為回族。火連寨鎮隸屬于本溪市溪湖區,位于本溪市的北部,地處近郊,交通便利。火連寨是市、區西北部重要出口,位于東經123°43′,北緯41°21′,距市中心8.4公里,東與明山區高臺子鎮接,南臨市中心城區,西接燈塔市雞冠山鄉,北連石橋子經濟技術開發區,距沈本高速公路2.5公里,沈丹公路、沈丹鐵路、本雞公路貫穿全鏡。
工業發展
遼寧工源水泥集團,投資2億元的干法水泥熟料生產工程。所采用的新型干法,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水泥熟料生產方法,國內外市場需求很大,年產熟料2500萬噸,新增銷售收入1.3億元,新增利稅2775萬元。
本溪市郡遠球團廠等五戶以鐵精粉為主要原料深加工企業,2002年以來相繼落戶火連寨,現有球團豎爐13臺,年生產量可達20余萬噸,產值達1.2億元,稅收350萬元,安置勞動力200余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場發展前景比較好的通用金屬材料廠、造紙廠、本溪市宏達金屬材料公司等非資源型企業紛紛在火連寨安家落戶。2003年全鎮招商引資達到27750萬元,到位資金9000萬元。2004年底,招商引資達到23900萬元,到位資金21300萬元,為區下達計劃250.6%,為上年同期的237%。生產規模翻了一番,財政收入翻了四番,由2002年底的1000萬元稅收達到2004年的4900多萬元。
農牧業發展
如果說火連寨的工業在電光火石中鋪就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那么火連寨的農牧業則是在有限土地上綻放的一塊奇葩。火連寨鎮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僅0.3畝。鎮黨委、鎮政府結合鎮情,確定了以改革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目的農業發展思路。認識到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有所作為,只有在果樹產業化和養殖產業化上做文章。
火連寨梨樹溝因盛產尖把梨而得名,相傳,滿族的先人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達建立金朝前,一次征戰路經此地,睦至深秋,饑餓難忍,尋找食物來到一個小山梁,忽聞一陣奇香撲鼻,順著香味飄來的方向尋去,只見一個溝膛子和兩面的山坡上有許多梨樹,熟透了的黃橙橙的梨子落了滿地,仔細一瞧,梨子的樣長得很特別,就像小葫蘆按個把。軍卒撿了一些回去給完顏阿骨打,他吃了后,覺得這種梨個大水份充足,而且肉細味甜,就令手下人等上山采梨吃了個痛快,并給這梨取了個名叫尖把梨,后來他取得政權,當了大金黃帝稱金太祖,尖把梨就成為貢品。
目前火連寨果樹已發展到3500畝,品種達10余種,并打出“溪湖貢梨”品牌,產品暢銷省內外。同時突出三個基地建設,通過黨群共同致富信用聯合體的形式,帶頭、引導和扶持各基地的發展和壯大,目前全鎮共有黨群共同致富信用聯合體5個,通過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來帶動了火連寨鎮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汪孝福、張瑞澤的養牛基地;王艷、張乃福的養雞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并帶動了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為了做到信息靈,了解和掌握市場,全鎮四個村都配置了電腦,并接入了寬帶,為農民產供銷提供幫助。現全鎮共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戶87戶,年平均戶收入可達1.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650元。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