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回族鄉位于定城東南約30公里處,南與肥東縣接壤。是滁州市唯一的民族鄉,也是安徽省成立最早、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個民族鄉。全鄉5個行政村,其中回族村4個。總人口15016人,其中回族人口11442人,占總人口的76.2%。國土面積41平方公里,耕地28000畝。地處江淮分水嶺,屬典型的丘陵地帶,易旱易澇。2002年被省確定為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重點鄉鎮之一。
近年來,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引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二龍回族鄉銳意進取,與時俱進,凝心聚力,扎實工作,取得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06年度,國民生產總值創85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400元,財政收入達130萬元。近年來,先后被授予“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安徽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原省委書記王太華、省長傅錫壽,現省政協主席楊多良等領導先后蒞臨該鄉視察指導工作。
二龍回族鄉歷史悠久。明初因涼國公藍玉的藍姓聚居而稱為藍府城,后朱元璋因懷疑藍玉有謀反之心,派手下黑馬將軍王瑛(回族)領兵到此圍剿藍族而定居此地,慢慢地以王姓的回民居住較多,稱為王回崗。1940年2月,新四軍二師政委譚震林到此察看戰爭地形,看到此處地形像“二龍戲珠”,深有感觸地說:“這里以后就叫‘二龍’吧。”從此,王回崗就改稱“二龍”。
1949年建鄉,1982年被省政府批準為全省第一個民族鄉。明朝大將軍藍玉的涼國公府遺址位于該鄉北大街,現藍玉井依然保護完整。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霸王的愛妾虞姬墓(又稱嗟虞墩)位于該鄉東北三公里處,1991年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對象,現正在申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爭取上級資金,對該墓進行了近期和遠期開發建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