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城回族鎮地處仙桃市西南,北依浩浩排湖岸邊,南臨悠悠東荊河畔,是湖北省唯一的回族鎮。建鎮二十年來,在歷屆黨委和政府的努力下,獲得國家、省部委表彰達十多項,特別是在城鎮建設和精神文明方面,先后獲得“全國文明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鄉鎮”、兩屆城鎮建設與管理“楚天杯”等。全鎮版圖面積38平方公里,人口2.5萬(其中回族5000人),耕地面2.4萬畝,鎮轄江北村、七紅村、二羊村、洲嶺村、黃金村、城郊村、古柏門村、邵沈渡村、王河村、上官村、袁婁村、南橋村12個村。
沔城旅游資源優勢豐富。沔城是一座具有1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從南北朝西魏至建國初期,一直是郡、道、州、府、縣的治地,更是沔陽紅色革命的發源地,沔陽縣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在這里誕生,賀龍元帥曾率領紅軍駐扎紅花堤,建立了沔陽縣蘇維埃政權。這里人杰地靈,英才輩出——走出了“金箭女神”楊剛、“新聞巨子”楊棗等一大批名人志士;這里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景觀獨特——素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寺廟”之稱,較著名的有大漢陳友諒故居、諸葛亮讀書臺、狄仁杰問政處;這里文化底蘊厚重,民俗風情濃郁――佛教的普佛寺、道教的玄妙觀、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儒教的文圣廟,一年一度的文化廟會、龍舟賽會、清真開齋節、荷花藝術節等民俗活動盛況空前;這里自然風景秀麗,水鄉神韻奇異――千畝東沼紅蓮池,碧波蕩漾,荷花飄香,是休閑度假的理想處所。每年到沔城的游客達10萬人次,旅游收入近300萬。
沔城工業發展后勁實足。全鎮規模以上企業25家,固定資產達5.1億元。2005年工業實現現價產值4.7億元,銷售收入4.3億元。鎮內企業實現集群式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民華機電為支撐的機電產品出口企業,以綠色家園為支撐的環保化工企業,以湖北奧源蛋品為支撐的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逐步向產業鏈條化發展。今年招商引資取得較大突破,共招引項目7個,協議引資1.26億元,實際到位3600萬元。不斷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鞏巢引鳳”之勢。先后投資500多萬元對工業園區水、電、路進行改造和上檔升級,初步形成道路縱橫貫通,下水網管齊全占地面積達1000畝的高標準現代化工業園,基本實現了民族工業園“三年成規模”的目標。目前投資3000萬元的武漢舒居科技、投資1500萬元的綠色家園二期生產線、投資1000萬元的忠平精鑄、投資500萬元的奧源蛋品紛紛在園區落戶投產。全面推進老企業技改擴規,使老企業煥發新活力。鎮委充分認識技改擴規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組織專班為企業跑市場、找信息、促融資,使黃朝飲品、神峰木業、宏翔皮革、三幫公司等一批老企業煥發新活力,銷售收入直線上升,利潤成倍增長。
沔城特色農業亮點紛呈。沔城有一定的區位優勢,省級仙監公路從腹地而過,有效促進了該鎮農產品的流通,推動了沔城蔬菜產業的發展。2000年七紅蔬菜專業村被市政府授予 “全市十大精品村”稱號。2005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78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78元,比去年增210元。特別是今年以來,鎮委、鎮政府在農業結構調整上提出“兩主四化”目標要求后(即種植業以蔬菜為主,養殖業以養鴨為主,實現白田蔬菜化、蔬菜品牌化、水面立體化、養鴨產業化),初步形成了以“三線”、“三垸”為重點的特色農業生產帶,“三線”即仙監公路、城邵公路沿線依托七紅、上關兩村蔬菜優勢產業,實現沿線白田蔬菜化,形成蔬菜產業化面積達6000畝;東荊河沿線依托東荊河內垸的場地、林地和水資源優勢,實現養鴨達40萬只。“三垸”即紅郝垸、麻思垸、七里垸依托南橋村蓮藕種植優勢產業,形成優質生態蓮藕面積達5000畝,逐步使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邁進。
沔城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中小學素質教育全面推行,中考過重點高中分數達100人,高考更是捷報頻傳;嚴格落實計劃生育政策,嚴把人口數量關,控制性別比;文化衛生設施條件不斷改善,社會治安連年評優,城鄉居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