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的穆斯林發揚善于經商的優良傳統,率先進入商品經濟大門。穆斯林以清真餐飲、農副產品加工、交通運輸、房地產為主體,構成了頗具特色的產業群。這個群體的進步和發展,不僅為甘肅的經濟和民族團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創造了發展民族經濟的寶貴經驗。其中,清真餐飲業、建筑業等諸多行業既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成為不斷發展的領域。涌現出張國軍、韓國軍、馬有蘇、馬忠、丁目迪、馬建林、唐占清、馬菇拜、馬禮明、馬生華等一大批民族企業家。
富而思源,報效桑梓,不僅是《古蘭經》《圣訓》的教誨,也是伊斯蘭道德的要求,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一位穆斯林企業家應具備的道德素養和良知。
富裕起來的民族企業家一靠安拉的慈憫,二靠政府的富民政策,首先富裕起來。富裕起來后他們不忘安拉的恩典,他們為修建自己的精神家園———清真寺,捐獻出了大量的資金,例如:伊真集團董事長張國軍先生,多年來為修建清真寺捐款高達數百萬元;民族企業家們每年還繼續為清真寺學員滿拉的生活費、清真寺的水、電、煤氣費,默默地奉獻著。這是所有穆斯林企業家都具有的共性,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今世為了追求安拉的喜悅,后世為了進入樂園。
富裕起來的民族企業家牢記《古蘭經》教誨,“你要從他們的財產中征收賑款,你借賑款使他們干凈,并使他們純潔”(9:103),不斷純潔自己的財產,將自己的天課,穆斯林統稱為:則卡特,捐獻出來支持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業,資助貧困的穆斯林大、中、小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培養他們成為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方面,張國軍先生做出了表率。2004年,張國軍先生以200萬元為基金,成立“伊真慈善基金”,將每年的增值部分捐給甘肅省慈善總會穆斯林扶貧助教委員會,每年10萬元,資助城市穆斯林貧困大學生50名,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富裕起來的民族企業家牢記《古蘭經》的教誨,“他們的財產中有一個定份,是用于施濟乞丐和貧民的”(70:24-25)。他們虔誠舉意,實現教誨,用自己的財富幫助本民族的弱勢群體。例如:2007年齋月,蘭州金鼎牛肉面公司向蘭州市82戶特困家庭,每人兩袋大米,一桶食用油,300元現金,幫助他們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齋月;蘭州市伊協攜帶西關、西湖、水上清真寺、靈明堂、青龍山拱北、天天洗業公司韓國軍先生的善款,前往紅古區扶貧濟困,紅古區鼎盛餐飲公司也加入這次扶貧濟困獻愛心的活動。
富裕起來的許多民族企業家不忘支持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業,他們在市場經濟的摸爬滾打中,深刻認識到自己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他們也深刻認識到只有教育興,民族才會興。所以,他們首先資助的就是民族文化教育。
改革開放后,丁目迪先生自己帶頭捐款,動員親戚朋友捐款,還自費多次奔赴合作、臨夏、蘭州、北京等地募集建校資金58萬元,1992年,一座占地29畝,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的回民中學落成了,第一批400多名回、藏、漢各民族的少年走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在開學慶典的時候,丁先生滿懷激情地將僑居沙特的父親捐獻的2000元人民幣和一輛東風牌汽車,捐獻給了回民中學;從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教師節,丁目迪先生都要拿出2000多元為教職工購買禮品,鼓勵他們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人才,爭創一流學校;2001年,丁目迪先生給臨潭回民中學和城關第二小學的全體師生及教職員工捐贈了110套校服,價值3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