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陽回族鄉成立于1984年,地處平涼市崆峒區北部干旱山區,東接寨河鄉,西南與安國、大秦鄉相接,北與寧夏彭陽縣毗鄰。全鄉總面積約89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60個合作社2644戶13164口人,總耕地面積58646畝。
全鄉地形走勢為西高東低,海撥在1556——1742米之間,涇河一級支流大蘆河、小蘆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將全鄉分成三道梁,形成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地處偏僻、自然地理條件差,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落后是西陽鄉的基本鄉情。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3個,通郵的村2個,通電話的村13個,通公路的村13個,通自來水的村8個。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185.89萬元,糧食播種面積5505.40萬畝,糧食總產量9109.75噸,財政總 收人200.5萬元,財政支出1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623.20元。
名優特產:玉米
旅游景點:齊家文化遺址
西陽鄉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遼闊的土地資源和適宜的氣候形成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和產業。馬鈴薯生產和畜牧業發展初具規模。
1、西陽鄉群眾素有養牛經商的優良傳統,全鄉現有飼草面積16460畝,養殖大戶462戶,黃牛飼養量達15400頭,年出售商品畜8800多頭,羊飼養量5600只,年出欄2400多只,牛羊肉經銷隊伍達700多人,年屠宰販運量達11200頭(只)。由于西陽鄉地處甘肅與寧夏交界處,距312國道只有23公里,加之又是純農業山區,環境未受任何污染,其產品屬“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生產的牛羊肉經過深加工后遠銷南方各大城市及國外,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全鄉70%的群眾從事這一行業,2006年全鄉牧業總產值達460萬元,人均牧業收入536元。以肉牛育肥為主的畜牧業在西陽鄉已初步形成發展規模,成為帶動全鄉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2、西陽鄉屬黃土高原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雨水、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在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中生產的馬鈴薯,塊大質好、產量高、貯存期長,其淀粉含量和維生素含量經檢測,均高出其他地方產品的含量,平均畝產在2000公斤以上,全鄉每年種植馬鈴薯8500多畝,年產量達1700多噸,總產值40萬元。具有地下“金蘋果”之稱的馬鈴著由于品質好、產量高、經濟效益客觀,而成為全鄉群眾創收的主要農特產品,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