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牦牛主產區之一的青海省,自2005年起推廣國家級家畜品種“大通牦牛”,經過科學選育品種,指導農牧民配種、補飼和全哺乳技術等,牦牛的生產性能明顯提高,養殖農戶增收明顯。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原始放牧條件下,牦牛隨牧草生長季節呈現出“夏壯、秋肥、冬瘦、春乏”的體重變化規律。為提高牦牛的生產性能和質量,青海省科技部門在大通種牛場實施大通牦牛新品種推廣項目,采取“種公牛為主、冷配為輔、集中連片”的方式,有計劃地開展牦牛雜交改良,充分利用種間雜交優勢,大幅度提高乳肉生產質量,推動牦牛產業發展。
青海省科技廳農村與社會發展處處長張超遠介紹,目前,青海已初步建立了大通牦牛改良授配體系,形成兩項“冷凍精液操作、精液品質鑒定”的規程與方法,集成了一整套的配種、補飼、暖棚飼養和疾病防控的配套技術,對規范推廣牦牛新品種、提高整體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據統計,5年來青海共計推廣大通牦牛種公牛7520頭、細管凍精8萬支,分別超額完成了合同計劃任務的150.4%和160.0%,輻射到這個?。吨荩常眰€縣的牦牛主產區,改良當地家養牦牛55.9萬頭。項目跟蹤測定結果表明,犢牛繁活率提高12.0個百分點、死亡率下降了4個百分點,累計新增效益23891萬元。
張超遠表示,新品種推廣項目有力推動了牦牛業由數量型發展向效益型發展的轉變,養殖戶收益連年增長,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同時,科學飼養方法的推廣有利于高寒草地的可持續利用,產生了十分重要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