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軍
各位朵斯提:色蘭!
穆斯林的傳統道德是伊斯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依據伊斯蘭教義、教法,調整和約束穆斯林以及穆斯林與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
真主說:“你們當為正義和敬畏而互助,不要為罪惡和橫暴而互助。你們當敬畏真主,因為真主的刑罰確是嚴厲”(5章2節)
“善惡不是一樣的。你應當以最優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那末,與你相仇者,忽然間會變得親如密友。唯堅忍者,獲此美德,唯有大福分者,獲此美德。”(41章35節)
清高的真主描述他的使者(愿安拉福安)說道:“你確是具備一種偉大的性格的”。(68章4節)
穆圣說:“我奉命為圣是為了完善人類的美德。”
又說:“信士在彼此友愛、相互憐憫和同情方面,就象一個身體一樣。一個器官不舒服,身體的其他部位為它而失眠和發燒。”
最近,省委宣傳部在全省組織開展的“公民基本道德行為40則普及行動”,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四個方面,分別提出10項具體規范和可操作的道德要求,作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這是實施“四德工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對提高我省公民基本道德素質,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與我們穆斯林的道德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公民基本道德行為40則”中的社會公德要求是:講文明,樹新風。懂禮貌,禮讓謙。獻愛心,樂助人。濟貧困,救危難。愛集體,惜公物。講衛生,護環境。重低碳,節能源。尚科學,除迷信。遵法紀,守規則。揚正氣,道義擔。
弘揚社會公德,倡導文明新風是穆斯林必備的品德。其實,要想成為一名“講文明,樹新風”的人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只要我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中央電視臺有一則公益廣告:一個跑步鍛煉身體的晨練青年,樂呵呵地幫助小朋友拿下了卡在樹上的籃球,又順手把路邊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一位費力騎三輪車上坡的老人推車,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樂了別人也滿意了自己。穆圣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這樣教導:“最好的穆斯林是手與口給人平安的人。”
穆圣說:“作為穆斯林太好了!當他看到長者時,他說,他歲數比我大,干的好事一定比我多,我應當尊重他;當他看到幼者時,他說,他的歲數比我小,做的壞事一定比我少,我要愛護他。”穆斯林十分注意心靈和性格的陶冶,要求人們持正確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人謙恭有禮,殷勤周到,要有耐心,善于自制。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穆斯林都應當做到克制自律、講究分寸、保持冷靜,而不能唯我獨尊、盛氣凌人。在穆斯林之間,要彬彬有禮,謙讓待人,反對粗暴無禮、出言不遜,對待粗暴態度要保持冷靜,對待出言不遜不能以牙還牙。總之,要求穆斯林在現實生活中,對具有各種性格和氣質的人,都要采取周全的行為方式,來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和性格。
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發揚穆斯林的傳統美德。伊斯蘭教認為,人類同出一源,都是人祖阿丹的后代,不論什么民族與種族理應互相幫助、和睦相處、競相為善,彼此慈愛、憐憫。穆圣就是我們的楷模,他樂善好施,對窮苦的人充滿同情,對所有的人都施予慈愛;他憐惜孤兒、寡婦和無依無靠的人,從不疏忽探望病人,詢問他們的健康狀況;他寬恕昔日的仇敵,從未欺壓過任何人或讓別人的心靈上有些微的痛苦,表現出真主使者關切民眾的慈愛之心。有一天,穆圣拿八塊錢去買褲子,在途中碰到四個困難的人,穆圣每個人分給他們兩塊錢,自己卻空手回家,穆圣就是這樣慷慨好施的。穆圣說:“每個穆斯林都有施舍的義務。”圣門弟子們便問:“如果他無東西可施舍呢?”穆圣說:“讓他用雙手勞動,有益自己,也算施舍。”弟子們問:“如果他做不到呢?”穆圣說:“他幫助求救的困難人。”弟子又問:“如果他還做不到呢?”穆圣說:“那讓他勸人行善罷了。”弟子又說:“如果他也做不到呢?”穆圣說:“那就讓他不要作惡,因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施舍。”所以,伊斯蘭提倡的施舍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古蘭經》中說:“你們所施舍的,無論是什么,確是真主所知道的。”(3:92)穆圣也說:“凡是善功都是施舍。”伊斯蘭教還提倡將施舍的財物用于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如資助希望工程、支援抗災救災、興辦敬老院、幼兒園、建立助殘基金等等。例如,近年來,每當有地方發生天災人禍的時候,各地伊協組織清真寺和廣大穆斯林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援災區。對特困生、貧困戶、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的穆斯林獻愛心,這充分體現了穆斯林扶危濟貧、樂善好施的高尚品德。
講究清潔衛生,珍惜生存環境完善我們穆斯林的文明修養。穆圣說:“清潔是信仰的一半”。長期以來穆斯林遵守真主的教導、穆圣的遺訓,把清潔衛生落實到宗教功修和日常生活當中。穆斯林每天五次禮拜前使用流動的水沐浴是履行拜功的條件;同時也使我們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提倡男性割禮以及保持家庭的整潔,在吃飯、穿衣、刷牙等有關生活方面的清潔衛生在經訓中都有相關的規定,以至于被納入伊斯蘭對穆斯林法定的義務或提倡的嘉行之中。伊斯蘭教在重視個人衛生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公共場合的整潔,如穆圣早在一千四百年前就禁止我們隨地吐痰。甚至把一個穆斯林對公共場合整潔的重視程度視為一個穆斯林的人格是否完美的表現。穆圣曾告戒我們:清除道路上的污穢物、障礙物是伊麻尼(信仰)的一個分枝。由此可見每個的穆斯林對環境衛生應不容忽視。環境和資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自古以來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實際就是對真主創造和制定的自然規律的破壞,是對代治者使命的踐踏,從而必定遭到真主的懲罰,至使人類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生產和生活面臨嚴重的危機,因此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是遵循安拉制定的自然法則治理社會的根本任務。穆圣說:“你們應遠離被咀咒的三件事,它就是污染水資源、公共道路,公共休息場所。”又說:“我們教生的行為——好好歹歹全部被展現在我的眼簾,我發現道路上的障礙被清出,竟然也在善行之列,同樣在清真寺(公共場所)吐口痰卻不加以處理也在惡行之列。”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導致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有了新的認識。氣候變化成為當今全球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而低碳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信道的人們啊!真主已準許你們享受的佳美的食物,你們不要把它當成禁物,你們不要過分,真主的確不喜歡過分的人。”(5:87)穆斯林的飲食禁忌為的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穆圣也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理由的殺害一只小麻雀,遑論其他更大一些的動物,他都想在真主面前受到審問。”又說:“任何一個信士,只要種下一顆樹或者播過一粒種,以后,有一只鳥、一個人或一頭動物吃了果實,這就是他的施舍(他將獲得真主的報酬)。”我們作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有義務合理治理大地,節省能源,減少破壞和污染。
遵紀守法,勸善戒惡實踐穆斯林的文明行為。真主說:“你們是為世人而被產生的最優秀的民族,你們勸善戒惡,確信真主”(3:110)。勸善戒惡是每一個穆斯林不可推卸的,責無旁貸的責任!教門生活中,有些人常以虔誠自居,卻沒有命人行善,止人作惡的責任心;還有些人則獨善其身,堅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卻沒有履行‘海里發’(代理人)的使命。穆斯林應該是一個弘揚正氣、擔當道義的和平衛士。面對違法亂紀和不道德的行為,坐視不理,這就是縱容犯罪,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穆圣曾為我們打了一個比喻:努爾曼·本·拜西爾的傳述:先知說:“遵守安拉法律的人與破壞安拉法律的人猶如同坐一條船上的人。他們坐船時抓鬮,于是一部分坐上了上艙,一部分坐了下艙。下艙的人打水需經過上艙的人,所以他們說:‘假如我們在我們的位置上鑿一個洞,我們不去打擾上艙的人,那不更好嗎?’這時如果上艙的人任其去做,不加干涉,則大家都要淹死;如果他們制止了這種行為,大家都能得救”。這段圣訓形象地說明了勸善戒惡的重要性。畢竟大家共度在一條船上,住在上艙的人比喻為穆斯林,安拉把正信、服從之甘露慈給他們,他們應該主動與下艙的人共同分享,即引導、勸誡、制止他們的不良行為,同時也等于拯救我們自己。因此,穆圣要求我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勸善戒惡:“當你們看到罪惡時,讓他用手去制止,如果不能,就用口,如果不能,就用心里憎恨……”。
《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因此美好的品德、文明的修養就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挖掘、去體會、去實踐,那么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被人學習的好榜樣。
各位多斯提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發揚我們穆斯林的傳統美德,完善我們穆斯林的文明修養,實踐穆斯林的文明行為,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