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的清真寺
春天,四川省阿壩州高原的陽光帶著金子般的光澤,亮得讓人睜不開眼。生活在雪山高原的回族穆斯林,特別喜愛大自然的嫵媚——從一些敞開的院門可以看到,院內花團錦簇,充滿生機,讓你忍不住駐足觀賞。
當筆者獨自走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達杰三巷,看到陽光下十分耀眼的新月標志時,心中涌起一股熱流。這座清真寺的門面很不起眼,但里面較為寬敞。寺內左側是滿拉(清真寺經堂學校的學生)宿舍、經堂,右側是教長室、會客室,兩邊都砌有花臺。禮拜大殿采用我國傳統殿宇形式,有前后兩進,前為卷棚歇山頂,后為歇山頂,兩組并建,渾然一體卻又層次分明。屋頂用斗拱相托,六角飛檐高挑;殿前水泥高臺上,一幢兩層六角亭式的宣禮樓,與大殿及其頂端的星月標志交相輝映。
清真寺馬阿訇和寺管會的幾位成員熱情地向筆者介紹了阿壩穆斯林和清真寺的歷史。
清朝末年,阿壩藏族土司麥桑·華爾功成烈鼓勵經商,專門劃給外來客商3個胡同作為定居點——時稱大“甲康”(藏語,即漢民族居住房)、中“甲康”和新“甲康”。同時,麥桑·華爾功成烈還為這些外來客商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這樣,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族外地商人云集阿壩,其中尤以青海、甘肅、松潘、馬爾康等地的回族居多,伊斯蘭教也從此在阿壩落戶。
班口阿訇是阿壩的首任掌教阿訇,從松潘進入阿壩的馬武之是第二任掌教阿訇。1913年,從松潘遷入阿壩的哈國樞被推舉為第三任掌教阿訇。哈國樞曾到云南、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地的著名清真寺學習,深受阿壩穆斯林的景仰。哈國樞遷入阿壩后,帶領穆斯林在大“甲康”的平頂房屋內做禮拜,舉行傳統節日活動。隨著信眾越來越多,哈國樞于1925年組織大家搭建起一座具有高原特色的帳篷清真寺。
1939年,在當地一些穆斯林商人的支持下,阿壩穆斯林民眾在大“甲康”修建了一座土木結構的小清真寺。1942年,小寺進行擴建后,具備了禮拜殿、阿訇室、水房、廚房等基本設施。
新中國成立后,阿壩穆斯林籌資修建了一座功能完備的清真寺。“文革”中,這座清真寺遭到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民族宗教政策得以落實。1981年,阿壩穆斯林自籌資金,在原址上重建了面積約200多平方米的磚木結構大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外省到阿壩經商的回族穆斯林增多,原有清真寺的空間已滿足不了廣大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1992年,阿壩穆斯林再次集資,擴建禮拜大殿。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座700多平方米的中國傳統殿宇式的禮拜殿落成。
在清真寺教長室里,筆者遇見了回族穆斯林老媽媽敏阿婆。敏阿婆穿著一件黑色長衫,頭戴黑色絲絨蓋頭,面容慈祥。應敏阿婆之邀,筆者和馬阿訇的妻子一同前往阿婆家做客。
阿壩的民居都是開間較大的平房。回族是一個十分講究衛生的民族,無論房間、廚房還是院壩,物品都擺放有序,窗戶潔凈明亮。走進阿婆家,寬敞的院落收拾得井然有序,院壩、屋檐下種滿了各種花草。廚房里仿藏式的櫥柜占了一堵墻,上面擺放的全是餐具。爐灶上干干凈凈,地面上也不見爐灰。從廚房的側門穿到正房前,一字排開的房間前有一條三四米寬的過廊,安裝著落地推拉玻璃,室外烈日當空,廊內卻陰涼舒爽。房間的門窗都朝著過廊,便于采光。西頭是經堂,墻壁上掛有阿拉伯書法條幅和天房掛毯,地面鋪著拜墊。接下來是阿婆和3個兒女們各自的房間,東頭是客廳。
阿婆請我們到客廳就坐。筆者和阿訇的妻子說話間,阿婆端出一個大大的果盤,有桃子、李子和荔枝。我們用湯瓶洗了手,一邊吃著水果,一邊感嘆生活的變遷:如果沒有改革開放,能在高原上吃到南方的水果嗎?
阿婆和馬阿訇的妻子都是虔誠的穆斯林。晌禮時辰到了,她們招呼了一聲,就去做“阿布德斯”(小凈),然后脫鞋走進經房。阿婆將蓋頭換成白色的,跪坐在地毯上。回族婦女一般都在自己家里禮拜,只有會禮時才去清真寺禮拜。
從敏阿婆家出來,馬仲田阿爺也請筆者去他家坐坐。一進院子,筆者就忍不住夸贊滿院的花草,阿爺說喜愛花草是穆斯林的傳統。可不是嗎?在甘肅、青海、寧夏,以至在四川松潘、閬中……筆者所到的每一個回族院落,里面都少不了一些花草。在嚴重缺水的寧夏固原地區,回族百姓通常用一兩枝塑料花來滿足自己的花草情結,即使褪色了,也舍不得扔掉。
馬仲田阿爺的房間也是那樣干凈整潔,床頭掛著禮拜時穿的長袍和“太斯塔勒”(用白布做成的帽子),茶幾上放著一本《古蘭經》。他說自己從閬中回來后,出現高原反應,老是頭痛,所以很少去寺里禮拜,每天的五番拜都在家里做。阿爺一個勁地說,現在黨的政策好,有清真寺,能做禮拜,家家都有電器,公路四通八達,醫療有保障,去朝拜也十分方便,生活很美滿。
撒拉族人馬建耀邀請筆者去他家,端上茶水,拿出了瓜子和葡萄干。他利用業余時間整理出許多穆斯林諺語,一字一句,抄寫得工工整整。他還一直在收集整理哈國樞阿訇的傳奇故事,他說以后要出一本《哈國樞在阿壩傳教的傳奇故事》,來宣傳穆斯林的傳統文化。
次日是星期五,伊斯蘭教的主麻日。在阿壩清真寺,前來禮拜的老人與筆者有聊不盡的話題。他們給筆者講其先輩在高原歷經磨難、于艱苦中求生存和發展的故事。在阿壩地區,雖然穆斯林人口較少,但他們團結協作、自立自強。他們勤勞簡樸、尊友睦鄰,他們樂善好施、扶貧濟困。這些穆斯林最擔心的是沒有阿訇,“沒有了阿訇,我們的民族和宗教就會斷根;有了阿訇,我們才有希望。”
哈翊良老人拿來他的祖傳珍藏讓筆者開眼界——一本印制精美、火柴盒大小的袖珍《古蘭經》,裝在一個極其精致的鐵盒里。他說,只有來了尊貴的客人才拿出來讓其欣賞。寺里的滿拉們也圍上來一睹為快,并借著放大鏡一章一節地念起來。面對已經發黃的《古蘭經》,筆者似乎了解了老人內心深處的東西。
清真寺宣禮員還未宣禮,有的穆斯林就早已坐在大殿里。陽光從窗戶斜射到空曠的大殿,為他們勾勒出明亮的輪廓。1點左右,宣禮塔上的喇叭傳來悠揚的“邦克”聲:“……快來禮拜!……快來禮拜!”這極富伊斯蘭教色彩的呼聲,在藍天草地、街頭巷尾回蕩。主麻日是聚禮,來的人較往日多。其中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才10多歲。穆斯林個個精神抖擻,臉上洋溢著光彩。
馬阿訇莊重地穿上禮拜專用的白色長袍,戴上“太斯塔勒”。當“邦克”(意為“召喚)聲最后一次響起時,馬阿訇帶領穆斯林入殿。大家脫鞋后,入殿席地而坐,嚴肅端莊,靜聽阿訇宣講“臥爾茲”(意為“勸導”、“訓誡”)。
穆斯林不崇拜偶像。空曠的大殿里除了排列整齊的拜墊,就是四壁掛著的伊斯蘭書法、克爾白掛毯、各種花籃,墻壁上貼著伊斯蘭宗教圖畫,窯殿的外壁上裝飾有花紋和經文。“臥爾茲”宣講結束后是主麻禮拜。滿大殿的老老少少抬起手,將塵世的一切撇到腦后。舉意后,眾人數著小石子開始念經。當上百人齊聲誦念《古蘭經》時,整個大殿顯得無比神圣,虔誠的聲音在高原回蕩。
阿壩縣清真寺的歷史雖然不足百年,卻體現了回族先民不畏艱難、勇于開拓、力求發展的精神。他們憑著對伊斯蘭教的堅定信仰,頑強地生存下來,并建立起自己的清真寺,執著地守護在它的周圍,不斷發展壯大。
傍晚,筆者去阿曲河邊拍攝晚霞,耳邊隱隱傳來熟悉的穆斯林的晚禱聲。舉目四望,暮色中看見了離阿曲河不遠的宣禮塔和禮拜殿頂端的星月標志。古樸的清真寺、虔誠的誦經聲,為遼闊的阿壩高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