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2月26日,馬德俊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彌牟鎮。他從小進入當地清真學堂學習阿拉伯文基礎知識,誦讀伊斯蘭教初級讀物和《古蘭經》,得到了良好的伊斯蘭文化的熏陶。馬德俊兩歲就失去了母親,他的繼母知書達理、賢淑淳樸,使馬德俊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馬德俊在散文《母親》中回憶說:“母親很早把我抱上床,撫著我的背,哼著兒歌,講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他就是聽著這些充滿哲理和濃郁伊斯蘭教色彩的故事長大的。
馬德俊讀小學時,抗日戰爭爆發了,他和同學們走上街頭,宣傳抗日。讀中學時,他接觸到了當時的進步思想,寫下了《誓言》、《戰馬,我比你更焦急》等優秀詩篇,表現了堅定的抗日意志和憂國憂民的情懷。1946年,為了體驗勞動人民的生活,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彌牟鎮,花半年時間過起了趕牛人的生活。那是一種艱辛而孤寂的生活:吃紅薯飯,睡潮濕發霉的草棚,還不時受到牛販子的譏諷。然而,艱苦的生活使他對下層民眾的命運有了刻骨的認知,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他以憂郁的筆觸寫下了《趕牛人》、《推雞公車的人》等詩篇,為窮苦勞動者吶喊。
少數民族的敘事詩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相繼挖掘整理出幾十部優秀長篇敘事詩,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等,但是,一直沒有一部屬于回族的長篇敘事詩,這也成為馬德俊內心的傷痛。他說:“20世紀50年代,我在大學講文學課時,見到發掘了許多少數民族民間敘事詩,而回族在這方面是一個空白,心里很不是滋味。每每講到這個空白,更加刺激了我,于是我50年代末期便開始嘗試將家鄉回族民間故事加以創作和發展。”在馬德俊的努力下,20世紀60年代初,第一部優美悲壯的回族英雄史詩——《穆斯林的彩虹》問世。1993年,《穆斯林的彩虹》出版,成為當年中國文學界的一大盛事。
1998年9月,馬德俊的另一部重要詩集《神秘的玫瑰園》出版。他以真摯的情感和深沉的愛寫就的這些精美詩篇,又一次在中國詩壇散發出光輝。2004年,構成他藝術人生另一個基點的文學評論集《從我耕耘的歲月中走來》出版。書中收集了數十篇他對冰心、魏巍、流沙河等一批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評論文章。
縱觀馬德俊的作品,對祖國、民族和信仰深沉的大愛構成了他表述的核心主題,也鑄就了他不朽的民族魂。他的詩歌創作和文學評論一度對中國文壇產生了重要影響。他一生懷著對祖國、人民、民族和自己事業的執著愛戀,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特別是回族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9年,《老年作家》連載了馬德俊的中篇小說《愛魂》。這是一部展現回族熱愛和平,追求正義,闡釋真愛,弘揚真、善、美,表達國家認同的杰作。全文寫回族的苦難,寫他們的機智,寫他們的堅韌,寫他們的真誠,寫他們的曠達,寫他們的抗爭和對民族團結的真誠維護,構成了一曲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慷慨悲歌。透過它,我們看到了回族的高貴品質和個性,看到了建立在伊斯蘭文化基礎上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有人說,民族意識是民族詩人的精魂,是民族詩人安身立命的基點。正是懷著這份珍貴的對自己民族和故土的愛戀,馬德俊的文學創作才結下了這樣的碩果,保持了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力。他說:“每個有責任心的穆斯林都應該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祖國,關心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每個穆斯林都應該為中國穆斯林的未來盡一份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