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首批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27家企業名單,三大運營商卻高興不起來。
三大運營商在這場“爭牌之戰”中全軍覆沒,在27家企業名單中,竟然一個運營商的名字也找不到,甚至連中國移動(微博)和中國聯通(微博)合資公司聯動優勢也慘遭落選。
據艾瑞咨詢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方支付預計交易規模將達到17200億元,而到2014年,中國第三方網上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有望達到4.1萬億。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下,三大運營商正在緊鑼密鼓布局手機支付業務,沖刺拿牌,為大規模商用做準備。
中國移動和浦發行手機支付平臺今年三季度上線。中國聯通正在申請央行牌照,本月底接受央行檢測。中國電信(微博)已招兵買馬,成立“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面對第三方支付這個龐大的市場,金融機構、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企業都想分得一塊蛋糕。“運營商依靠龐大的用戶資源,加入到第三方支付競爭中很有優勢。”飛象網CEO項立剛(微博)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大運營商拿牌照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將來運營商圍繞手機支付業務之間的競爭,會集中在業務整合能力的考驗上。
運營商忙搭手機支付平臺
雖無緣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三大運營商正發力手機支付業務,馬不停蹄籌建手機支付平臺,沖刺拿第三方支付牌照,為規模商用做準備。
據了解,聯通目前已向央行遞交牌照申請,申請業務范圍包括網絡支付、移動支付和銀行卡收單等。按照央行規定的支付賬戶架構和標準,聯通現正進行改造,本月將接受央行的檢測。若檢測通過,將很快拿到牌照。
兩個月前,聯通就已經成立了“沃易付”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進軍移動支付。聯通相關人士當時透露,預計最晚9月份能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
中國移動方面,一年前就已入股浦發銀行,今年第三季度雙方的第一個結晶———手機支付平臺將在全國上線。用戶不需更換手機和號碼,只要在原手機上加裝一個平臺,便可讓手機具備銀行卡一樣的支付功能。此前,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曾向媒體證實,中國移動正在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
中國電信也不甘落后,為籌建支付公司招兵買馬。今年3月,電信成立了“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電信相關人士透露,支付公司的構架搭建好后也將申請支付牌照。
“運營商申請牌照涉及到一些申請程序,只是時間問題。”項立剛說,第三方支付牌照沒有數量限制,符合條件即可申請。完善申請條件后,運營商可能在接下來的第二批、第三批名單中出現。
分析人士指出,運營商錯失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或是因為布局第三方支付時間較晚,申請時間遲、支付標準仍需改造等原因。不排除運營商借助雄厚的資金實力,收購其他第三方支付企業,借殼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可能性。
地方搶先試水手機支付業務
目前,手機支付業務還未大規模商用,但不少地方的市民已經提前享受到了用手機刷公交、交電費等手機支付業務帶來的便捷。運營商已經悄然提速移動支付業務。
以運營商爭奪激烈的廣東為例,5月31日,廣東移動力推“手機通寶能力認證平臺”,并計劃在年內引入100家合作伙伴。目前手機寶通已應用于民生、消費、金融、安全、公交等領域,具備地鐵公交刷卡、辦公考勤管理、小區門禁管理以及移動商聯盟商家優惠等功能。
在深圳,手機不僅能刷公交、地鐵,還能刷出租車!6月1日,手機深圳通投入使用。深圳移動負責人介紹,用戶無需換號,只要將現有普通手機SIM卡更換為專用的RFID-SIM卡,坐出租車即可刷手機付款。
與此同時,廣東電信推出的天翼羊城通、天翼廣佛通已日漸運作成熟。不換手機不換號,只需換一張特殊的雙界面SIM卡,就可用手機乘坐公交地鐵,把手機當作羊城通來使用。
廣州聯通去年就在手機支付方面打響了頭炮,攜手銀聯、工行推出“牡丹·沃銀”移動支付卡,開了廣州首家金融業手機支付先河。在特制手機卡的基礎上,與工商銀行牡丹信用卡進行捆綁,用戶通過手機,依托銀聯支付平臺,可以實現商家消費、城市公交、校園等領域的小額快速支付的“電子現金”和大額的“電子借貸記”功能。
“運營商作為一個整體,加入到第三方支付競爭中有龐大的用戶資源優勢,是很多小型支付公司難以企及的。三大運營商之間,互相情況都差不多,誰比誰更有優勢。”項立剛說。
銀聯13.56MHz技術成主流
在移動支付江湖上,一直存在著兩派之說。
一派是銀聯掌舵的13.56MHz標準,國內大多數非接觸刷卡使用的頻率都是13.56MHz,該頻率也是金融機構唯一認可的可進行非接觸金融支付的頻率。另一派是移動主導的2.4GHz標準。
這場移動支付標準之爭從去年6月份始就未曾停息。近期,終于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結果。“目前來看,采取銀聯標準基本無懸念,13.56MHz的NFC技術適合近場支付,相對于穿透性強的2.45GHz技術,賬號安全性要好很多,并且也符合國際潮流。”項立剛對記者說。
在今年4月召開的“2011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論壇”上,國家金卡辦主任、中國信息產業商會會長張琪稱,移動支付標準已初步明確,近場(短距離)支付采用13 .56MHz標準,2.45GHz方案僅用于封閉應用環境,不允許進入金融流通領域。
聯通和電信一早就站對了隊伍,此前使用的就是銀聯標準。一直堅持自主研發移動支付標準的中移動也傳出放棄其2.4GHz標準,轉投銀聯標準。近期其多個移動支付項目采用銀聯支付標準,使得“移動偏向銀聯標準”從傳聞變成現實。
與此同時,中國銀聯副總柴洪峰透露,移動支付國家標準草案已經研制完成。“目前標準研制草稿已經完成,各方在主要內容上意見已趨于統一。”“移動支付國家標準草案體現了從智能卡、手機終端到手機操作系統、客戶端軟件和金融應用等各個環節先進工業和技術。”“參考國際上先進的安全標準,對智能卡、手機等關鍵環節都設計了新的安全等級要求,建立了一整套覆蓋移動支付流程的支付安全體系。”
據柴洪峰介紹,移動支付國家標準出臺將配套完善的產品檢測和準入機制。檢測內容包括手機、智能卡、受理終端等實體,也包括業務邏輯等方面,所有的檢測都將由國家主管機關指定的專業機構進行,使得移動支付這項創新業務在發展之初就能進行較好的規范。
安全和便利兩大因素需突破
“在大規模商用之前,運營商在發展手機支付方面,工程標準、法律,硬件方面都有待完善。”項立剛認為,“對于消費者來說,手機支付最重要的是安全和方便兩個因素,手機支付的安全保障有賴于技術上的開發,方便就需要考驗運營商的整合能力,考驗運營商能否把所有業務整合起來,包括對基礎認證技術、數字認證等。”有業界人士建議,發展實名制和完善信用體系,可以提高手機支付的安全保障。
“手機支付行業對相關產業鏈影響是巨大的,所有需要支付的企業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零售業。”項立剛表示,移動支付商業鏈涉及許多領域,對整個電子商務產業都會有影響。
中國銀行業協會5月30日發布的《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0)》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規模的快速增長,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聯通三大運營商將手機支付列為今后重點推廣的核心業務。而軟件運營商也加大了在手機刷卡功能的研發投入,例如銀聯手機刷卡業務的試運行,兩者業務的結合將給信用卡業務帶來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