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日壇公園的西北角,長眠著一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的回族英雄馬駿。他不僅是“五四運動”中著名的學生領袖,也是歷史上唯一有幸以“天安”為別號的英雄。1927年,年僅32歲的馬駿奉命重建北京市委,后遭叛徒出賣,次年2月15日英勇就義。
馬駿的孫女馬麗穎在爺爺的墓前緬懷 1895年9月12日,馬駿出生在吉林省寧安縣一個家境殷實的回民家庭。他的父親馬喜貴很有辦事和創業能力,曾興辦清真學校并經營“元和盛”燒鍋和“增興福”面粉廠。
在馬麗穎看來,爺爺馬駿之所以能夠走上革命道路,除了時代的造就、東北白山黑水的培養,太爺爺馬喜貴的影響非常之大。“因為和蘇聯人做生意,太爺爺會俄語,經常會帶回一些俄文書籍給爺爺讀,這樣爺爺潛移默化就接觸了進步思想,也學了一些俄語。”在家鄉,馬駿先后在私塾、清真小學、江沿兩等小學讀書。
1912年,馬喜貴將馬駿送入吉林一中,1915年又送入學費昂貴的天津南開學校。馬駿在這里成長為著名的學生領袖。在馬喜貴的眾多子女中,馬駿是唯一享此待遇的。
馬駿常年在外從事革命工作,這個已經成年的兒子多年來不僅沒有為家里掙回一分錢,而且路費、生活費、學費還經常需要家里接濟,經常是一搞運動就需要家里支援銀元,馬喜貴從來都是二話不說。
1920年,馬喜貴曾經親赴天津營救被捕的馬駿、周恩來等愛國學生,他將外界的書籍報刊藏在點心匣子的夾層中帶給獄中的兒子和獄友。1923年12月,馬喜貴因支持馬駿從事革命活動被敵人所害。
★以頭撞柱表明志向
馬駿出眾的演講口才為人所公認,南開學校校友這樣評價馬駿,“君性慷慨磊落,口才便捷”。1918年9月26日,馬駿在上海發表演講,《申報》的評論說,“議論精辟,聞者無不動容。”鄧穎超在《回憶馬駿烈士》一文中曾說,“他(馬駿)擅長講演,語言簡明有力,有煽動性。”據馬麗穎說,鄧穎超還曾回憶說,馬駿“登高一呼,萬眾相隨”。
馬駿不僅長于演講,還毫不含糊地實踐著“拋頭顱,灑熱血”的誓言。1919年“五四運動”后,天津總商會僅堅持罷市一天就再次開市。6月11日,馬駿被學聯推舉為代表同總商會交涉。面對商會董事長張蔭堂的挑釁性話語,馬駿不惜以頭撞柱表明志向,幸被抱住生命才得以保全。在強大壓力下,商會只得宣布第二次罷市。馬麗穎說,當時馬駿撞的柱子現在還在,有人已將其收藏。
1919年8月23日,他率領愛國學生在天安門請愿,堅持三天三夜,迫使徐世昌電告巴黎和會中方代表拒簽“巴黎和約”,名聲大震,被譽為“馬天安”。
1919年9月,馬駿同周恩來共同發起組織了“覺悟社”,成為天津愛國運動的領導核心。1920年1月,馬駿和周恩來等因領導學生運動被捕,他在監獄中留起胡須表明志向。當年7月,由于各界人民的積極聲援以及獄中難友的絕食斗爭,馬駿、周恩來等被釋放。
★接受重任重建北京市委
1921年7月,馬駿成為天津第一批共產黨員之一。后來,他回到家鄉寧安成立了東北第一個黨組織。從那時到1924年,馬駿一直在東北用教師等身份做掩護從事革命工作。1925年11月下旬,馬駿受黨組織的委派抵達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他被選為中山大學學生公社書記。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整個中國處在白色恐怖中。當年夏天,馬駿奉調秘密回國。黨中央分配他擔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負責重建北京市委。
據曾經四次與鄧穎超見面的馬麗穎回憶說,基本上每次見面,鄧穎超都會提到,在當時的情況下調馬駿回國是“不合適的”,因為馬駿知名度很高,當時回國非常危險。其實,馬駿當時從莫斯科取道武漢、上?;乇本r,就有一些同志擔心他的安全,但馬駿卻毫不動搖堅決赴京,在白色恐怖籠罩下,很快重建了北京市委。“當時的北京市委其實還肩負著整個北方區委的職責。而組織完成這一切的爺爺,當時才僅僅32歲。”馬麗穎說。
★獄中不服軟拒絕營救
1927年12月3日,由于北京市委青年學生部長許錫仁被捕叛變,馬駿同北京市委其他四位委員被京師警察廳逮捕。馬駿被捕后,夫人楊秀蓉從寧安老家趕到北京冒死營救。馬麗穎對記者說,爺爺馬駿被捕的幾個月期間,奶奶楊秀蓉一共去探過三次監。“第一次是隔著牢房見面,奶奶把三歲的姑姑高高舉過頭頂,讓爺爺從監獄的天窗看看這個從沒見過面的最小的女兒。第二次是特殊接見,兩人終于可以在一個房間中見面,當時奶奶暗示爺爺說些軟話,給營救留下空間,爺爺當時就發了火,說"不許在外面拿錢贖我"。那次探監,奶奶是哭著回來的。”
在馬麗穎看來,與征戰沙場不同,爺爺馬駿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并非沒有選擇生的機會,但他卻毅然選擇了死亡。“爺爺當初之所以不愿服軟拒絕營救,是因為他深知,自己不是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而是一個影響非常大的"大共黨"。但凡他表露出一點退縮,對方就一定會大做文章。”馬駿有一張非常著名的照片,姿態端正,目視遠方,神態堅毅,讓人很難相信他當時是被捕后在法庭上。
★游街示眾英勇就義
馬麗穎說,1928年2月的一天,監獄看守來到楊秀蓉在北京的住處,對她說,“你們這個人不行了,大元帥(張作霖)已經過堂,明天上午到天橋領尸首。”過堂之后,馬駿要來紙筆,寫下了“告東北同胞書”及自己的碑文“故共產黨員馬駿之墓”。
行刑當天從關押地鐵獅子墳陸軍監獄到行刑地天橋菜市口殺場,馬駿曾被游街示眾。楊秀蓉帶著最小的女兒也在現場。馬麗穎轉述奶奶的回憶說,寒冬臘月,馬駿上身赤裸,昂首挺胸端坐在囚車上,即使軍警用槍托抽打他,他依然不住地向沿途群眾大聲疾呼,“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跟著共產黨走,才有光明的未來!”“回漢民族聯合起來,共同努力,打倒帝國主義及其一切走狗。”最后,軍警只能用布勒住他的嘴。犧牲時,馬駿還高呼“打倒賣國軍閥!共產黨萬歲!”槍響了,馬駿倒在血泊中。
馬駿犧牲后,楊秀蓉買下了馬駿的所有遺物,在北京回族民眾的幫助下,冒著生命危險按照回族風俗將他安葬在了朝陽門外南下坡清真寺旁的回民公墓(今日壇公園西北角)。“聽說回民們為馬駿下葬時,從他衣兜里滾落出一個蘋果。監獄里是不可能有蘋果的,人們分析認為這是奶奶探監時帶給他的??梢姞敔斒菐е鴮τH人的無限眷戀上路的。”馬駿下葬后,楊秀蓉在墓碑周圍種下了五棵松樹和一棵蘋果樹。
1920年1月,馬駿和周恩來等因領導學生運動被捕,他在監獄中留起胡須表明志向。圖為馬駿、周恩來等人被捕釋放后當晚聚餐,慶祝斗爭勝利。
講述爺爺的一生
馬麗穎從不厭倦
馬駿的孫女、今年55歲的馬麗穎站在爺爺馬駿的墓前,一邊拂去墓碑上的灰塵,一邊向記者講述了馬駿烈士墓的歷史。馬駿犧牲后,其夫人楊秀蓉在回民群眾的幫助下將他安葬在朝陽門外回民墓地(今日壇公園)。1951年,遵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北京市政府為馬駿烈士舉行了公祭儀式,并重修了烈士墓,墓碑由郭沫若題寫。“文革”期間馬駿烈士墓遭到破壞,1987年再次重修,漢白玉墓碑的正面鐫刻著鄧穎超題寫的“回族烈士馬駿之墓”八個大字。墓室頂部雕刻有阿拉伯文。后來,馬駿烈士銅像和紀念室也相繼在日壇公園建成。
馬駿烈士共留下兩兒一女,馬麗穎是第二個兒子所生。由于自小跟隨奶奶長大,經常聽奶奶講述爺爺短暫的一生,她成為這個家族中對馬駿事跡了解最深入的成員之一,也是在整理馬駿史料方面投入精力最大的成員。日壇公園紀念室的絕大部分圖片、展品都由她提供。為了修改馬駿圖冊上的一個錯別字,她半夜三點跑到印刷廠要求換版。
雖然爺爺馬駿的故事馬麗穎已經講述了無數遍,但她依然有求必應,從不厭倦。馬麗穎把宣揚傳承馬駿精神看成一種責任,也絕不允許自己的后代“只知道2月14日是情人節,不知道2月15日是先輩馬駿的忌日” 。
馬駿
★人物:馬駿
年代:1895年-1928年
☆1895年9月12日 生于吉林省寧安縣(今黑龍江省寧安市)
☆1915年8月20日,進入天津南開學校讀書。
☆1919年5月7日“五四運動”爆發后,任天津學生聯合會副會長。
☆1919年6月11日,為勸說天津總商會堅持罷市,血灑商會議事廳,商會深受震動,宣布罷市。
☆1919年8月23日,率領愛國學生在天安門請愿,堅持三天三夜,迫使徐世昌電告巴黎和會中方代表拒簽“巴黎和約”,名聲大震,被譽為“馬天安”。
☆1920年1月23日,在天津組織抵制日貨活動中被捕,隨后被關押半年之久。
☆1920年,發起和組織愛國青年學生的進步團體覺悟社。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2年2月,赴東北從事地下工作。之后不久,組建了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寧安黨小組”
☆1924年9月,在吉林市毓文中學以教書為名,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925年發起組織“吉林滬案后援會”,任會長,組織了吉林第一次大規模示威游行。
☆1925年10月,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任中山大學學生公社書記。
☆1927年夏,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國,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同年12月3日不幸被捕。
☆1928年2月15日,在北京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英勇就義。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