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李氏墓碑文
黨家莊南李氏祖塋中找出殘碑一方,為一九三二年立。今殘碑已不存,僅留殘文,今將殘碑文抄錄于下:
原 文
李氏之譜□①
游②濟南,遂遷③□□(約缺13字)之。遂成□□(約缺15字)偉鯤鵬④,無鯢鯨。有七子⑤□□(約缺九字)共十三子⑥,□衍、瓜、總(約缺八字)。廷對之三子名玉⑦,玉之第三□□(約缺七字),容改補于莊之南。為此塋之地⑧?!酢酰s缺六字),仁者遷南陽府正平縣⑨,名和者⑩,□□(約缺六字),散見于四方者?輥?輯?訛,不知凡幾。次□□(約缺七字)以下,生日繁,大宗小□□(約缺七字)更有如□陽、泰安之遠遙者,如宗□□(約缺五字)。他日,聚族而謀修家乘將不免數□□(缺五字)以不能已也。自祥公昆仲三人?輥?輰?訛,公居□□□□居祖塋,公子二,長曰信,次曰旺?輥?輱?訛,孫五□□士倫、士祿、士選、士文,次子裔也?輥?輲?訛。曾孫?輥?輳?訛鳳才、鳳泉,玄孫云慶、云亭等三十余人??咸每蠘?/span>?輥?輴?訛,本□□□□人家道之,□□人才之濟(約缺八字)孫,子又生子,子子孫孫□□(約缺九字),慶書曰?輥?輵?訛作善之百事而孝為百事之先□□□云鴻等,欲為公□□(約缺十二字)李氏?輥?輶?訛□□……(缺字多少不可估)
①李氏之譜——應為“李氏之譜碑”此為碑名,可通。但后缺一行,因之也可能為正文之始,不過據傳李氏先祖為明季由洪洞遷來等狀,第一行應為“先春祖山西洪洞縣人,因任千總之職,明季宦”共十八字,與后文恰可聯綴,也補傳言之實。
②游——即“宦游濟南”,后文應為遂遷黨家莊等語。
?、鬯爝w——據析,下缺可能為十三字,這樣一行為十八字,上下文連串尚通。理由見下注。
?、軅ヶH鵬——此句據說還有“鯢鯨”等字,今依傳說補齊,這句是說李氏之子均為偉鯤鵬之類,為人之俊杰,而無鯢鯨等貪殘之類。猶言李氏子孫皆良善人也。
?、萦衅咦?mdash;—應為李先春有七子,李氏第二代。
⑥十三子——應為李氏第三代十三人。
⑦名玉——叫李玉的為第四代。
?、啻藟L之地——應為玉的第三子某在于莊南置地為塋。
⑨正平縣——一支名“仁”者遷南陽府正平縣。
?、饷驼?mdash;—一支名“和”者也外遷,不知遷于何處。
11四方者——寫李氏后人流遷之頻繁與廣遠。仁、和等應為四世。
12昆仲三人——指五世李祥兄弟三人(祿、起),仁、和應為其叔伯兄弟也。
13旺——祥公有二子,信與旺。
14次子裔也——旺有五子,碑文中尚存四人,名士祿、士選、士文、士倫,缺一人,據上行后應缺四字,全行應為“居祖塋,公子二,長曰信,次曰旺,孫五,士□、士□。”上下文可貫通,故曰每行應十八字也。
15曾孫——應為“鳳”字輩,為八世,這行后應有玄孫二字,為“玉”字輩。
16肯堂肯構——子承父業之意?!稌?ldquo;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17慶書曰——應為“云慶書曰”,可能此文為云慶所撰,那么云慶(第九代)為民國十九年人也。
18李氏——碑尾僅留“李氏”二字,也有許多可能性,在此不再一一揣測,僅以刪節號表之。
考釋:
1、這篇序言關于李氏來濟情況基本可以理解,從山西洪洞來或移民或為官,該李姓應是為官到山東的比較準確,千總約正六品武官。后因清兵入關,只好避居鄉下,來黨家莊,建李家樓。
2、李姓明末清初來濟也較可靠,不過從十四世世系來看,李姓始來應在明神宗,萬歷末葉較妥。這時黨家莊中已有不少回族姓氏。
3、李氏塋地發現的一九三二年塋碑殘文還保留著,僅就碑中殘文就可推斷李氏一些歷史狀況,今據殘碑文及對碑文注釋,參照李氏譜序,對李氏家譜史作如下訂正為妥。
明萬歷年間,李姓始祖先春公由山西洪洞縣宦游濟南,任千總之職,后因戰亂遂遷濟西南鄉仙臺黨家莊筑居曰李家樓而定居,后子嗣繁衍,均勇偉聰慧鯤鯉,無鯢鯨兇悍之輩,先春公有子七人,定莊西為祖塋地,后三世有十三人,曰廷、楠、衍、瓜、總、對等,對三子名玉,再次改卜塋地在于莊之南,四世一支名仁者遷南陽府正平縣,另名和者遷泰安房城,另散居于四方者不知凡幾,依次以下,生齒日繁,大宗小支散居各地,如寧陽泰安之遠。如宗親睦族,他日,聚謀續修家乘,將不免聯絡入譜。五世祥公、昆仲三人,曰子祥、子祿、子起,留居黨家莊祖塋,祥公有子三,長曰信,次曰旺,孫五人,士□、士倫、士祿、士遠、士文,均為次子旺之裔也。曾孫鳳才、鳳泉,此應為李氏八世祖。玄孫云慶、云寧等三十余人,人才濟濟,子孫綿延。九世祖云慶公曾書曰“作善之百事,孝為其先”,此乃李氏家訓之旨也。九世云慶祖、云鴻祖于民國三十二年曾立祖碑于塋上。并留輩序字二十一個,順序為:
先、偉、廷、玉、子、□、士、鳳、云、恩、東、福、承、修、德、遠、莊、衍、積、善、長。
李氏先祖在村南塋地留塋地一塊,墓碑一座,文革時譜碑均毀,墳塋一片狼藉。二○○二年春,由十二世福雙發起,全族同心協力修墳植樹,并根據殘存半塊老碑記錄,經恩第、東河、東清等先輩回憶,碑恐為我李氏九世云慶公、云鴻公之于一九三二年書立,今碑已不存,然我十四代血脈相聯之譜序不亂,今序言如上,另知黃山店李家、磨房李家均我先春祖之后裔,可是具體從哪一代、何時遷出已不可考。
六、王氏族譜考
此為黨家莊回族王姓又一宗譜,恐于另一家同姓不同宗。這篇《王氏家譜》是一個很簡陋的材料,亦不知何人書,今且為擬王春厚所作,共分兩部分,一為“小序”,二為五代世系。
?。ㄒ唬┬⌒?/font>
因王氏祖譜已續滿,為延續王氏血統,保持王氏家譜穩定,讓后人了解先人之功德,經族中長者王春厚等協商,于公元二○○五年十月主持續修輩序十字如下:(十五字)
景書春俊連 延順滿堂福 榮華耀祖先
(二)世系
考釋:
1、黨家莊回族王生有一大宗為劉家林王姓之一支。劉家林王姓原始祖王三陽,清康熙年間落藉黨家莊,后遷劉家林,此家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不贅。
2、此宗王姓看來與王三陽宗無關,不過從小序中無法了解此宗之源,小序中說“祖譜已續滿”,看來有舊譜存,起碼在這十五字前,還有輩字表。
3、從這篇小序中看不出此宗王姓的之根及遷徙流向,一些歷史淵源,更無從可尋。這是寫序的一大毛病,不要含糊其辭。
4、此譜沒有世系只有五代人的十個名諱,這也不符合譜書要求的。因此這個譜的價值不大。
5、譜中有“了解先人功德”句,也是一句空話。譜中未見書有任何功德,今人后人如何了解,其子孫后代連父輩祖輩在此表中都看不出來,何言功德?
七、于氏族譜考
這個于氏譜更為簡單,前面的小序竟與王氏序完全相同,可見我回族文化程度之低,對譜書的認識很差,家族中竟然找不出一個寫篇文章的中學生嗎?我懷疑。今錄列如下,以便觀覽。
?。ㄒ唬┬⌒?/font>
現藉濟南市市中區黨家莊鎮黨東村,因于氏祖藉已續滿,為延續于氏血統,保持于氏家族穩定,讓后人了解先人之功德,經祖(族)中現存長者于榮文、于榮德、于榮增、于金廣、于吉侮等人同意,族中長者于萬祥(兆)、于榮文、于金廣、于吉侮、于順同、于子(孝)等六輩,代表于2003年農歷十一月主持續修于氏家譜十輩如下:
舊譜家族譜字:
永、法、長、可、萬(兆)、榮、金、吉
此后為新續輩字:
順、學、仁、銘、敬、承、志、建、新、忠
?。ǘ┦老?/font>
因序中可看出六代如下:
考釋:此譜特點與王氏譜同,這里“于氏祖籍已續滿”一句說明他們的認識僅只輩字用完,再續輩字,而已。不“了解先人之功德”如何用文字來傳承。這就是筆者前面所說的“文化”與“認識”兩點。好,打住,不多贅述了。
八、黨西金氏譜牒考
?。ㄒ唬h西回族金氏,大約從清乾隆年間即有史可考,今有譜牒一宗,何人為譜,何人作序,因未署名諱,只有待考,今將序文和世系列于后,略考釋之。
1、序言
金氏家族世居于黨家莊西村,已有幾百年歷史。祖先業績輝煌,且摯著于教門信仰,黨西清真寺中有我金氏先人捐地碑文記錄。世祖起亮公于清嘉慶年間,慷慨捐地兩次三畝,宗文公又繼先人之義舉,于大清道光五年捐款二千八百吊、谷米九十三石,以為修建大殿之用??止诖笄逋尉拍辏志桢X捐地建北講堂一座。雖家道式微然歷代都樂善好施,今寺內有“金氏屢捐屢修碑”存。
我金氏先祖代代,樂善好施,后世子孫深受感動,愿繼承先祖之高風亮節。
為此續家譜十代輩字列后:
秉(延) 德 慶 永 泰
維 孝 昌 萬 春
企望后代子孫遵照,以期輩序不亂。
2006年10月
2、世系表
表一
表二
表三
表四
考釋:
1、黨西金氏一世祖起亮公應為清乾嘉年間人,約在1795年前后,距今約214年,約有七代人煙。二世宗文公為道光五年,即1825年前后,距今約六代人。光緒十七年碑記錄了年代,是以蓬萊公為代表的四世祖“萊”輩諸公所立。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距今年120年左右,正是四世祖,這些都符合歷史事實。
2、金氏譜情況有光緒十七年“金氏屢捐屢修”碑為證,年代和事跡均為可靠。
3、另黨東寺中還存有一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施善碑”,記有金子亮捐地碑事,金子亮也可能與該金氏為一家,也有可能與金起亮為同輩人,待考。
4、黨西金氏譜世系表不規范,兩代人之間僅一個橫線劃開,承繼關系不清楚,弄不清父子關系。序文作者也未署名,這些均為譜牒撰寫之缺憾。
(二)黨東三宗金氏譜考
黨東村有三宗金姓,其中人口最多一支應為金正君先生宗支,據說來黨家時間在四五百年前,這支金姓,黨東黨西兩村均有近六十多戶約100多人。
另一支為金舉支,從小金莊遷來,時間大約在清末。
第三支為常旗屯支,約民國年間從常旗屯(長吉屯)遷來,其實這支其根仍為小金莊金氏之支系。
今分別考釋如下:
1、黨東金氏譜書考
黨東金氏,其實黨東黨西都有族人居處,黨東約八支,黨西約六支。黨東宗譜今有序言一、世系表十四支,今錄之于后。
?。?/span>1)序言
時光如水,日月如梭,我金氏遷來黨家莊繁衍生息,已近四五百年,有金氏四片祖墳可證,先祖來此時間及歷史沿革,已不可考,又無譜書留存,今僅有金氏十二支,和二十輩字留存,今將金氏輩字列述如下:
長廷希忠正,繼世孜和平,富廣千續載,寶貴萬代傳。
金正君
?。?/span>2)世系表(共十二支,僅錄三支)
表一(金正君支,家居黨西)
注:廷棟長子金?!?,清光緒20年遷往上海,無聯系,其家中一女嫁濟南堤口莊崔家,丈夫崔繼文(寺內伊瑪目)生子崔文普。
表二 黨東一支
表三 黨東二支
表四 黨東三支
表五 黨東四支
2、常旗屯支金氏考
常旗屯又名長吉屯,為小金莊金氏之分支,黨東有其一支,序言說。
金氏相傳來自原長清縣長吉屯,也就是現在槐蔭區木里莊東。
世系表
3、小金莊支金氏譜考
(1)序
曾祖公諱金舉,因家貧于清末攜妻絜子由小金莊來黨家莊謀生,而后定居于此,后嗣繁衍至今已傳延六代。
(2)世系表
考釋:
1、黨家莊金姓四支,今暫分為黨東黨西,其實兩村金姓是多叉居住的,因早先只是黨家莊,未分東西,今因村莊逐漸增大,才有東西之別。
2、黨西支金姓歷史清楚,清乾嘉時來居,今傳六代,均符合歷史史實。
黨東支金氏說來濟四五百年,那就是公元1509年明正德年間,即使四百年前,也在明天啟左右,缺200年輩字。家譜中“長”字輩,充其量也僅在乾隆年間。
3、黨東另兩支(常旗屯亦然)祖源在小金莊,這是有稽可查的。
九、白姓譜考
黨家莊回族白姓,今約有200多人,據考在元代中期,兄弟三人從泰安西界逃荒北來,其中一人留居濟南歷城,另兩兄弟不知所蹤。因之歷史上此處有白家莊。另從白氏族人手中還找到一些賣地契約和分家分單,早者有嘉慶道光年間,較多者為光緒以降,從這些歷史資料中可看到白氏到清中晚季已成赫然大族。據說黨家白姓還有陸續外遷者,如濟南西關、東北、天津、河北、禹城高莊白姓即為黨家近支。由白姓遷徙史況可見我回族人因生活貧困等諸多原因輾轉流遷,四散謀生者比比皆是,十分普遍,再說今日偌大一個黨家鎮,歷史上可能由許許多多回族姓氏小村聯綴而成,如李家樓子、白家莊、何家胡同等。這是完全可以想見的一種歷史情狀。
今日黨家白姓有以白玉廣先生為首的白姓族人,正在著手編纂《白氏族譜》,系已成雛形,今將其中有關部分摘述如下。
(一)白氏譜序(此序略有改動)
我白氏家族舊譜不存,清道光年前家譜史料均如人知曉,因故留存五代輩字“學、士、玉(云)、元、桂”,前后均已無繼。我受族人委托,自二○○○年始陸續召開部分族人會議,議定下敘輩字,二○○八年族人代表白玉廣、白玉貴、白元慶、白元福、白元友、白元軍、白桂明等又幾經協商,共立六十個輩字列述于后:
學士玉元桂 忠相兆仁祥 福恩孝國敬
守杰昌盛強 安新繼良興 萬樹逢盈隆
奇瑞宏潤傳 延續載寶滿 金銀雙承德
明澤化英豪 春啟令光發 智勇平和順
二○○九年五月,族人共議在白氏祖塋——丘山公墓白氏墳地上立碑,將此六十字刻于碑上,望我族人遵照實行,以作后輩起名依據。
至于我族“順”輩先祖后之,各支世系排列于后,其他能收集到的資料,盡先收入譜中以存,望后人考之證之、遵之、緒之。
白玉廣
2010年5月
(二)白家莊原址及白氏祖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