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禹城韓家寨世系考
山東禹城韓家寨,今天有沒有韓氏譜書,我雖經過多方查找,不得而知,我并在網上及其他相識的朋友處打聽都未得到韓家寨韓氏家譜事,今年年初偶然得到堤口崔長魁老弟的電話,并不久送來了一份《回族韓姓》的材料,我真是如獲至寶,據他說曾去過禹城韓寨有所斬獲,然而具體詳情不得而知。二○一○年底范景鵬先生又寄來一份材料——《韓氏墓碑志》,可能是從韓寨村找來,這又是一份寶貴資料。
但這封來函并未說明此碑文出處,碑文中也有不少漏缺之處,今先將碑文抄錄如下,然后再談長魁寄來的材料。
原 文
蓋水源木(本),思祖宗貽謀之深,追遠慎終,正庶民歸德之厚。故親終必葬,葬者藏也。藏必于墓,墓者(慕)也。所以動后人孺慕之誠,思慕之念也。邑西韓氏居韓家寨,來自西域,崇奉回教,為邑望族。其始祖得春公,歿葬白莊之西南,于韓氏為祖塋也。自此五世而昌,又卜二兆寨之南,為養深公之所遷。而養醇公又卜葬于寨之西南焉。養醇公登萬歷丁卯賢書,初授縣尹,累陞衢州知府。公二子,昌谷公以崇禎癸未進士,太古知縣,截取郎中,作郡荊州。次昌祉公,以官生補中書,后遷知淮安。父子皆政績卓著,截道口碑。俗云:“一門三知府,父子九登科”者,此也。惠民李文襄公,書“六千石”匾額,以褒之,載在志乘,皆實錄也。及今繁衍益盛,闔族不下千余家。半耕讀,半商賈焉。目前貿遷關外,繼繼繩繩者,多韓氏后也。倘代遠年湮,忘其墓所。于木本水源之義,慎終追遠之思,不亦相剌謬乎?至十三世孫,名蘭會者,前清監生,名林祥者,前清萌生,名春田者,前清貢生三人,謀及同族,立三石塋田,并世昭穆泐之碑,一以昭來于不忘,是承祖德于勿替云。
前清侯選訓導張青蓮 撰文
吏 員孟昭敬沐手書丹
中華民國八年歲次已未拾壹月份 上旬
這篇《韓氏墓碑志》記錄了韓氏得春公為其始祖,即在民國八年(1919年)韓蘭會等僅知韓寨一世為韓得春,其上,未考。這是其一,其二,此時已將韓養醇等東北支列入韓寨(養醇五世,谷昌六世),其三,韓寨有三處墳塋,一在白莊西南,二在韓寨村南,三在韓寨西南。
據禹城十里望韓寨村所抄錄的《韓氏家譜》部分序文中載“回族韓姓最早源于青海省循化縣,至元代初年,始有韓姓支東遷。明朝永樂二年(1404)韓姓一支由山西禹州大槐樹遷山東禹城城西西白莊,在西白莊居住六十余年,傳三世(三世先祖名諱無考),至四世時兄弟三人中老大韓元忠移居禹城韓寨立村。老二韓元臣遷河南歸德府葛家店,老三韓元信(注河北滄州韓石橋《韓氏家譜》稱韓元善)遷河北省韓家石橋。兄弟三人自立宗系。長支始祖韓元忠移居韓寨后生二子,長子韓大谷,生有五子,后稱“五大支”,次子韓大瑞生有八子,后稱“八家”。
據崔長魁去禹城考證:
“現韓寨村有回族1200多人,其中回族韓姓人數占全村回族人口的95%,已成為一個很大的宗族。據載,自清代開始韓姓族人相繼外遷至泰安下旺、寧陽和濟南市等地。”
另外崔長魁還將韓氏四十輩字抄錄寄來。
“韓寨韓姓除前三世名諱無考,自四世先祖‘元’字輩起輩序排列為:
元—大—文—茂—春—敬—扁—林—渏(百)—省(秀)—思(全)—恩(德)—云(玉)—同(雙)—來(榮、化)—在(景)—東—佩—振—宗—成—仁—樹—國—志—光—續—真—可—從—有—道—相—官—義—俊—秀—進—增—繩。”
考釋:
由上文韓寨譜文中片段,可作如下幾點說明,因未見《韓氏族譜》,也未見譜序全文,只就僅有的這幾段文字作如下的考辨。
1、此文中明確指出“韓姓一支由山西禹州大槐樹遷山東禹城西,西白莊。”那么原說“山后”一詞就是“山右”之誤,“山右”為山西,“山左”為山東,即以太行山為界,然而元明時山西禹州又在何處?只有一個大槐樹,應在洪洞縣屬臨汾,古時為汾州或潞州、沁州,未見有禹州之稱。
2、此文中又出現了一個“西白莊”。在各地韓氏譜中,韓氏初來山東禹城有大程、黑龍王廟、白家莊、白莊、西白莊、邢店等,這些村名都應在韓家寨之西一處,恐為一處而非多處。
3、文中說韓氏“在西白莊居住六十余年”傳三世,從1404年計六十年是1464年,已到英宗天順最后一年,我想四世元忠公遷韓家寨最晚也在1413年至1424年間,理由一,有些韓氏考文中說遷韓寨在永樂年間,理由二,韓氏從二世至四世應在二三十年間不會太長,理由三,韓氏十世“昌”字輩有考在康熙年間約1713年上推十代約在1413,那么一世元字輩也應在1413至1464年之間,1464是韓氏下限。也即韓元忠去韓家寨定居最晚也不過在1464年前。
4、韓氏一世祖,長韓元忠,次韓元臣,三韓元信(元善)三人,前還有三代,這是第四代。其中長支元忠諱字失考遷韓家寨,二支元臣(熊祖)去河南歸德(柘城)——商丘一帶,三支元信或元善(能祖)遷河北滄州孟村韓石橋。前三世失考,韓寨村由“元”字輩起排為一世。
5、韓寨村一世韓元忠,二世兩人,長韓大谷,次韓大瑞。長支后分為五支,曰“五大支”,次支后有八支稱“八家”。韓氏留有世系表否,不清楚。
6、韓氏河南、河北、山東三大支,外遷自何時已難考稽,恐在明代。首先是韓雍,正統年間人,如是這一姓韓,那么在明正統年前就已到蘇州定居了。其實韓養醇應該也不是韓寨人,不過應是元忠之后。養醇的祖父韓仁忠就已遷到遼寧岫巖。
7、關于世系表,各地韓氏均不一致,如遼寧岫巖以韓仁忠為一世,其實他是韓寨韓元忠的七世孫。另如遼寧海城韓氏一世祖韓世麟,清嘉慶年間人,應是韓元忠的十一世孫。
8、韓家寨世系輩字也有差異,遠徙外地者且不說,僅韓寨村輩字,我還得到另一版本,今抄錄在下。
元大文貌春,敬鞭林紅菊。
思恩瑞同來,在東佩振起。
成人樹國志,光緒真可從。
有道向關意,軍秀增加繩。
這里起碼有“貌、鞭、紅、菊、瑞、啟、人、緒、關、意、軍、增、加”等十三字與前引的輩字不同。
9、關于韓家寨世系表,滄州韓石橋(能祖支)十世泰來公在清嘉慶六年有篇序言名曰《韓氏家譜又序(泰來為禹城支著)》中推斷為如下圖示:
泰來公推斷的這個世系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得春”是長支(韓寨)元忠公的五世孫,而元善(元信)是元忠的三弟,這樣就相差五代。
在韓氏譜序上認為養醇為韓氏五世祖即由此推斷而產生的,其實應以下表示養醇為九世為較符合歷史。
此表中有“升”與“進實”兩位先祖,泰來公未說清他們是那一支的,恐為“韓寨”支(長支),又不敢肯定,只有另列。
10、我推斷韓氏幾支的世系如下:
這個推斷主要根據四地世系對照而成,時間也以三十年一代,六十年左右一計,從“元”字輩至十一世基本差不多,如養醇九世應在明末清初,其祖父仁忠在萬歷晚季到遼東,是可以理解的,韓石橋起鳳公是崇禎時拔貢,順治時教諭與養醇同時代人,可能性極大,前后相差不遠應為八世至十世間。
韓家寨世系我未見到,只從泰來公序中知一個“得春”公應為“春”字輩,五世,約在明嘉靖時代。岫巖、騰鰲兩地韓氏均為長元忠祖之后,去遼東的年月大致在七世與十一世,由這兩地世系表及序文材料推斷。
因韓石橋世系表中注有起鳳公為崇禎時人,而表中又確定他為五世,從元善(元信)能公(1413年)到崇禎時最少也得200多年,七八代人,不可能僅傳五世,因此韓石橋世系中起碼缺三至四代。前面缺還是后面缺不敢肯定,只好以榮祖前缺為宜。
在此僅提如上疑點,望韓氏后人斟酌之。
四、回族韓氏流遷考
回族韓姓在山東分為三支,約在公元1413—1464年間,即明永樂晚季至洪熙年間,長支元忠遷禹城韓寨,二支元臣,熊公遷河南歸德葛家店,三支元善(元信)能公遷河北滄州韓家石橋,而后流徙東部各地,河北、山東、天津、東北各處均有其后裔,今摘其要者簡述之。
1、元忠支,即長支韓家寨派分出的,約在山東和東北較明顯。
如東北九臺縣韓來鰲所存《韓門門譜》載:其祖乾隆年間去東北,十三世韓謙曾為吉林的拔貢,這是嘉慶年間,譜有輩字,與韓寨輩字大致相同。()里,為韓寨輩字。
同—來—景(在)—鈞(東)—佩—振—忠(宗)—成—仁—樹—國—志—俊(光)—秀(續)—穆(真)—秉(可)—從—有—道—相—敦(官)—義—光(俊)—朝(秀)—總(進)—克(增)—繩。
這個《門譜》到韓金璽一代結束,算為十四代或十五代“思”字輩,韓來鰲為十八代或十九代。這是指“元忠”算起,實際上“金”輩(思)為十一世,韓來鰲為十五世。
第二,遼寧岫巖韓氏也為長支于明萬歷年間遷去(1620年左右),第一代為韓仁忠,應為韓寨第七世,有世系表:仁忠—繼朗—養醇—昌谷—文君—韓連—志學—永成—善慶—景春—德平—云琛,共十二世。其中善慶為日偽時人(1866—1938),養醇、昌谷均為韓氏名人。
第三,遼寧海城騰鰲《韓氏家譜》也是長支遷東北一支。其高祖韓世麟(1787—1851)清嘉慶時人,應為遷東北第一人,也有世系表,其輩字為世—介—云—面—永—景—鈞—佩—振—忠,共十代,世麟正是韓寨十一代“思”輩。
第四,韓寨長支還有遷去山東兗州等如韓景琦。
2、第三支元善(元信)能公支于1413—1446年間去滄州孟村韓家石橋落居,有完整的譜書存世,存譜序就有麟圃序、譽樹序、泰來序等近廿篇。另有“凡例”、“世系”、“輩字”、“職銜”、“遷徙表”等多篇。
其河北、天津、青縣、通縣、北京、鹽山、慶云等處均有三支后裔,三支情況在上文已述說不少,在此不贅。
3、第二支元臣熊公支,一說去河南歸德。一說去河南柘城。一說去河南禹州,前二說兩地均在商丘地區,較為可靠,禹州說純為推測。今年我的學生金百眾從河南寄來河南柘(zhè)(清代屬歸德府,明時稱柘)城《韓氏族志》一宗。這個族譜是一九八五年寫的,如果這支韓姓確為元臣熊公之后,從譜中卻已蹤影無痕,可謂大相徑庭。不過有兩點也許露出點蛛絲馬跡,一是明初遷來河南省柘城,二是原籍系山西平陽府洪洞縣。而從洪洞外遷的回漢兩族太多了,是真是假已讓人有口莫辯了。據說其祖希堯兄弟三人,長支三支均外遷,也均都漢化,只有二支希堯之后仍在保持回族特色。其世系輩字也是后續的,二十字為“寧守大永宗,世鳳萬金云,志道傳可久,修德云恒昌”,現已傳至十六代“修”字輩了。作譜人韓作政(云輩)、韓效忠(志輩),地點:慈圣集、大韓莊、白莊村。僅錄此以誌。
結束語
山東禹城韓寨村回族韓姓是一有著特殊意義的回族大姓,其源其流都能給人許多啟迪與玩味,玩味歷史也是一種人性,不能一概嗤之于復古,或為遺老遺少們的癖嗜。韓姓三支分為千里之遙的后裔們能不有一二人對祖宗足跡,家族盛衰有點懷舊和依戀嗎?這也是一個感情的歸屬,但愿散居于全國各地的回族韓姓——源出了禹城的這一支派能夠血脈相聯,宗族相親。——托靠主。
脫稿于2010年2月3日凌晨四點春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