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的“現代”,實際上就是以蔚藍為底色的“海洋時代”。
因海而生、靠海而興,海洋與嵐山,有著再形容都不過的“緊密”。
“靠海吃海”,沿海人都這樣說。嵐山人也不例外。
改革開放以來,從捕撈到養殖、從建冷庫到興市場、從粗加工到深加工……擁有了全省最大的海洋捕撈船隊、江北最大的冷庫群、全國最大的海產品交易市場安東衛海貨城、亞洲最大的海洋仿生食品加工基地……
嵐山人在“吃”海的過程中將海洋的資源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地處萬里海疆的“中點”,坐擁不凍不淤的深水立港優勢和綿延25公里的黃金海岸,嵐山沒有滿足于背靠大海的“蔚藍”。
面朝大洋,早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前,嵐山人就把機敏的目光,轉向了港口區位優勢,在“吃”海“吃”出新滋味的同時,嵐山開始走向深藍。
走向深藍,嵐山用港口做支點。
作為港口發展的“龍頭老大”,嵐山港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變遷,演繹著嵐山“從蔚藍走向深藍”的別樣精彩。
嵐山港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尚金瑞說:“1977年11月,嵐山港正式開工建設,1986年8月,嵐山港實行二類口岸開放,開始辦理外貿運輸業務,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嵐山港正式實行一類口岸開放,成為我國第44個一類開放口岸。雖然建港較早,但發展卻一直較慢。”
說到這兒,尚金瑞話鋒一轉:“2004年嵐山設區后,特別是‘港口立區’戰略的確立,港口建設邁入加速發展期。2004年,嵐山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千萬噸大關,2005年的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000萬噸,2007年突破3000萬噸,2009年達到4000萬噸,2010年突破5000萬噸,短短8年間,嵐山港接連邁上了‘5個千萬噸級’臺階,創下了嵐山港發展史上的‘奇跡’。”
如今,在短短12.8公里的港口岸線上,嵐山先后建成啟用了海明港30萬噸級油碼頭、嵐山港10萬噸級通用泊位等重點工程,形成了以嵐山港、海明港、嵐橋港、童海港為主體的港口集群,遠期規劃泊位202個,遠景規劃吞吐量3億噸。
港口建設的快速成長并非偶然。而這,恰恰與嵐山“港區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密不可分。
2007年1月,嵐山設區之后召開的首次黨代會上,“港口立區”被列為首要發展戰略,由此,港區一體同步脈動。
國有民營并軌建港,日照港集團、童海集團、嵐橋集團、日鋼集團等國有、民營企業先后投資建港;
提升疏港能力,建設、改造疏港大道、南沿海公路嵐山段等9條疏港道路,為港口貨物大進大出創造了條件;
以“零障礙”服務港口建設,站位群眾、著眼發展,先后和諧拆遷改造港區周邊村居7個,其中整體搬遷村居4個,為港口建設騰空土地1172畝;
……
港口,走向深藍的基礎;產業,走向深藍的關鍵。
2011年2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藍色經濟區兩個“增長極”之一的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布局區,嵐山在政策、項目、資金等各方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機遇,就是優勢。但是,機遇不等于財富,也不等于發展強勢!”嵐山區委書記高杰說,如何致力于港口和地方戰略上“接軌”,重新審視、制定一條屬于嵐山特色的“產業路徑”至關重要。
以建設產業發達、生態和諧、宜居宜業現代化海濱港城為新的“航標”,以高端、高質、高效為追求,一條全新的“藍色產業”應運而生——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條延伸、項目配套跟進、空間布局集中的現代臨港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伴隨臨港產業定位日漸清晰,一個現代化的臨港產業園區躍然而出:100平方公里的規劃中,鋼鐵、石化、木材、食品藥品四大特色園區科學布局,2008年正式啟動以來,累計投入6.5億元,新修園區道路16條、55公里,25平方公里的園區面積實現了“七通一平”。
日臻完備的園區,為項目集聚、產業集群發展“植入”了活力。于是,藍色產業群峰競起——
以日鋼為龍頭,以京華新型建材、華海船業等項目為配套的鋼鐵產業集群,鋼鐵產能達到1000多萬噸、精深加工能力達到110萬噸;
石大科技、嵐橋瀝青、廣信聚丙烯等加工儲運項目建成投產,石油化工產業已形成1850萬噸儲運能力和455萬噸加工能力;
木材加工產業已形成300萬方加工能力和268萬方進口能力,新中興等木材精深加工企業已形成60萬方生產能力;
食品藥品產業正在申請新上市生化藥品17種。
數據顯示,目前,嵐山鋼鐵、石化、木材、食品藥品四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2010年臨港產業產值已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7.6%。
毋庸置疑,1+1>2,是地區經濟產業聚集最理想的一環。
在嵐山,這樣一個極佳的產業鏈和效果,對應的就是港口、產業和物流業。優勢疊加,催發“化學反應”,嵐山物流應市而生,實現了“藍色崛起”——
建立物流業發展服務制度,相繼制定實施了《關于加快發展物流業的意見》、《區級領導和部門聯系骨干企業責任制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調動物流企業加快發展的積極性;
以港口、鐵路和臨港工業為依托,以區域物流為重點,高標準編制完成了《嵐山區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合理劃分綜合聯運中心、堆場、配送、加工、倉儲等功能區,液化品、冶金、木材、海產品四大特色物流園區科學布局、合理規劃,“一個大廈四個市場”快速建設;
聚力發展臨港物流產業,赴“長三角”、“京津唐”、“魯南經濟帶”開展專題招商,2006年以來,先后招引物流項目128個,計劃總投資140億元……
數據顯示,至今嵐山臨港物流產業已注冊企業145家、年貨運總量達1億噸。
曾幾何時,提到大海,人們多聯想到的是漁鹽之利、舟楫之便。
如今,依托浩瀚的海洋,嵐山海洋漁業顯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從“吃海”到“耕海”,嵐山海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路徑突破。
50萬畝淺海養殖、2.2萬畝灘涂養殖……傳統的漁業生產模式還在,發展模式卻已悄然變革:原來的單一捕撈模式,正被捕撈、養殖、加工、流通于一體的新模式代替,新的現代漁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數字是最好的例證。如今,嵐山漁業捕撈養殖、生產加工、漁業流通三大產業比重已由2006年末的22:44:34,調整到20:40:40。
產業比重增減的背后,凸顯嵐山海洋經濟轉調路徑的精彩轉身——
捕撈結構由近海向外海轉變,全區捕撈漁船總量由2006年末的1636艘減少到目前的1441艘,1000多名捕撈漁民向養殖、加工、流通、旅游、餐飲等二三產業轉移;
海水養殖結構由傳統灘涂池塘養殖向淺海生態立體養殖轉變,全區淺海立體養殖面積達到12萬畝,比2006年末增加6.6萬畝,投資3550萬元實施的前三島人工魚礁項目、深水抗風浪網箱項目和生物特別保護區項目,建立漁業資源保護區面積多達412平方公里,建設人工魚礁建設面積86公頃,底播面積450公頃;
水產品加工產業結構由初級冷藏向精深加工轉變,GAP、HACCP……擁有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呈幾何倍數遞增,產品出口至日韓、歐盟、美國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昌華”牌魚糜制品成為全國名牌產品;
市場布局結構由松散交易向集中交易轉變,安東衛海貨城、嵐山鮮活水產城、安東衛國際水產城等5處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享譽國內外,年水產品市場流通總額達20多億元;
……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路徑。爭當半島藍色經濟發展排頭兵,走向深藍,嵐山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