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的陶罐上的圖案,圓圈代表水,圓圈中的小格子代表田地,東鄉先人們那時的生活還是很滋潤的
剛建好兩三年的東鄉縣水廠,解決了很多東鄉人的飲水難問題
東鄉縣水利局長馬強向記者介紹東鄉縣近兩年的水利工程建設情況
像阿英社家一樣用上自來水解決吃水難的,僅僅只有13萬人,全縣28萬人吃水還有一半多仍在靠天賞賜
正在演唱花兒的東鄉族歌手周得勝
大眾網-聯通3G甘肅東鄉7月25日報道(特派記者施曉亮劉國棟)“高高山上一座城,鎖南巴鎖住了白云。山尖尖上有兩棵古松,大樓房擠過了尕窯洞……”在空曠蒼涼的西北土梁上,東鄉花兒的歌聲隨著白云忽遠忽近。自銀川往西南行一千多里,駛經素有“中國小麥加”之稱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再沿著細如羊腸彎若胳膊肘的山路向東南方行駛20多公里,就到了中國惟一的東鄉族自治地方甘肅東鄉族自治縣縣城。
東鄉記憶:渴啊,渴!
7月24日一早,在當地宣傳部門的引導下,采訪團一行五人自駕車從素有“中國小麥加”之稱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出發趕往東鄉族自治縣。巧合得很,2002年施曉亮“走進56個民族家庭”自駕初次來到東鄉時是當年7月26日,差2天。相比九年前,從臨夏進東鄉的公路狀況好了很多,但盤繞在一道道土梁上的公路依然很難很險,自重三噸半的公羊房車在連續坡度長達十公里、一個接一個“胳膊肘彎”的狹窄公路上與重車交匯,還是讓我這個走過怒江大峽谷、三次進藏的老司機不敢稍有懈怠。
終于爬上一道梁頂,左右滿目黃土高坡,直陡豎崖,人工開墾的一塊塊耕地、梯田,仿佛土梁上的一塊塊膏藥不甚美觀,有些地塊傾角超過六七十度,攝像老李說:“別說耕作,就是人站穩都難。”
東鄉縣的地理位置很獨特,處在五道黃土梁的交匯點上。這一點被東鄉人引申為一個頗為自豪的說法“五龍聚首”,風水寶地。五龍之下,黃河、洮河、大夏河、廣通河環縣奔流。然而很不幸的是,五龍守著水喊渴“梁高(海拔2664米)水低(1730米)”的地勢,造成了今天東鄉縣尷尬的貧困局面:守著大河,極度缺水。
九年前,時任縣委宣傳部長的張忠學給記者一行唱了一首當地廣為流傳的東鄉“花兒”:
上去個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四道河灣灣
看去是容易喝去是難
喝不到嘴里是枉然
甘肅素有“隴中苦瘠甲天下,東鄉苦瘠甲隴中”之說。這苦,主要是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一年降水不到300毫米,而蒸發量是1500多毫米。十年九旱,東鄉人苦不堪言。有一年東鄉大旱,一噸水竟賣到80元。省州派出的送水車一進村,聞到水氣息的牛羊追趕在車后,使人都無法近前!九年前施曉亮到東鄉人家里采訪時,喝的是水窖中積攢的雨水,當地人稱“刷街水”,即使泡濃茶也難去其中又苦又澀的怪味。采訪中得知,川區的東鄉人到山區走親戚,最好的禮物不是煙酒和點心,而是帶上一壺水,多年沿襲,這竟成了東鄉族的一大傳統習俗!這讓施曉亮良多感慨,苦笑中頗多心酸。
在施曉亮對東鄉9年前的記憶中,關鍵詞就是水!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