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我國清真產業走向國際需打破瓶頸
清真產品認證體系有待完善
據新華社電 根據國家民委的調查,目前全球清真食品產業年貿易額已突破兩萬多億美元,雖然我國清真產業一直保持著10%的增長速度,但是與全球市場容量相比,貿易額僅占世界貿易總額的0.1%。相關人士認為,這一現實既揭示出我國清真食品產業面臨著廣闊的國際市場機遇和空間,也反映出我國清真食品在國際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薄弱。專家建議,從建立和完善統一的認證標準或體系等多渠道入手,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做大我國清真產業。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已經超過15億,再加上非穆斯林消費群體,全球清真產品的消費者不少于20億,清真食品及非食品類用品的市場值達2.1萬億美元,其中僅清真食品市值就達1500億美元,而我國清真食品出口額尚不足1億美元。
我國與伊斯蘭國家貿易前景廣闊,增速喜人。中國首任駐WTO大使孫振宇說,2008年,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貿易額猛增至1328億美元,提前兩年實現了雙方擬定的于2010年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的既定目標。阿拉伯國家已成為我國第8大貿易伙伴、第7大出口市場和第7大進口來源地。近年來,我國清真食品用品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特別是青海、寧夏等西北5省區清真企業,原料優質、成本低廉,經營方式符合穆斯林理念,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清真品牌,越來越受到穆斯林國家的青睞。清真用品領域同樣潛力巨大。青海伊佳布哈拉集團有限公司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民族服飾及用品生產商,其主打的“布哈拉”品牌受到海外穆斯林的廣泛認可,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0%左右,年均出口增長都在40%以上。據統計,目前我國97.3%的市縣有清真食品和用品產業,飲食、副食、食品經營戶12萬多戶,其中專門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企業有6000多家。
有專家指出,阻礙我國清真食品、用品出口及國際化發展的“瓶頸”主要包括4個方面:一是缺乏統一的認證標準或體系。新疆貿促會展覽部部長張穎說,清真食品的統一認證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目前我國某一區域內與其他地區的認證標準不統一,國內清真食品認證與阿拉伯國家認證標準對接不夠,簽訂互認協議的效果不理想,成為清真食品出口中的重要非貿易壁壘,亟須在此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貿易成本較高。孫振宇指出,我國對阿拉伯國家及穆斯林地區出口通道不暢,貿易渠道單一,沒有建立出口商品綜合保稅區,產業發展缺乏優惠政策的支持,導致對外出口產業“小、弱、散”的特征比較明顯,無形中加大了貿易成本。三是市場認知度低。“我國清真產業的主力軍是中小企業,仍然存在不少家庭作坊。”萬季飛認為,由于缺乏長遠戰略意識及品牌意識,再加上宣傳推介工作不到位等因素,目前我國清真食品能獲得國際市場認可的品牌不多,市場認知度不高,效益也就上不去。此外,我國出口的清真產品還受到反傾銷調查、被征收高關稅等因素制約,造成我國清真食品在國際市場潛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因此,目前多渠道入手做大做強清真產業迫在眉睫。萬季飛認為,我國清真產業要加大國際合作力度,讓更多的穆斯林企業家認可我國清真食品用品,這就需要在產品的宗教標準、質量標準和其他安全標準方面進行長期的探討,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首先,加強與穆斯林國家和地區的交流溝通力度。這不僅有利于把握國際清真食品用品市場的需求趨向,也可讓外商更多地了解我國清真食品產業的潛力與優勢,激發其投資合作意向。其次,盡快制定統一完善的清真產品認證體系。部分專家認為,在清真產品質量和規格方面,可由國家食品質量監管部門制定統一的標準,而在是否清真的認證標準上,可由伊斯蘭協會參照國際標準制定,兩者結合可確立我國的清真食品用品認證體系。第三,政府部門積極引導協調,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引導國內清真產品企業開展精細化加工,延長產業鏈,打造“拳頭產品”,走規?;?、集約化的發展路子。此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也是一項緊迫的工作。《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