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也門共和國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南端,扼守紅海,溝通地中海和印度洋,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今年以來,被稱為“阿拉比亞鳳凰”的也門因為總統薩利赫的權力移交問題陷入復雜的政治僵局,繼而引發大規模示威游行和政局動蕩,武裝沖突持續擴大,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于是,這個西亞小國驟然成為國際政治熱門話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也門政局亂象是經年累月的歷史慣性和歷史特征在當前也門的凸現。
從長期歷史看,伊斯蘭教派分歧和國家政治部落化是無法回避的歷史問題。伊斯蘭教對也門有著長期的歷史影響,自公元7世紀傳入也門后,就在也門的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現在也門幾乎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其中什葉派占47%,遜尼派占53%,什葉派和遜尼派中又根據遵循的教法學派差異形成不同的派別。諸多教派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教義分歧和政治經濟利益紛爭,在地理上則形成了集中居住和割據分治的局面,具有較大的自主權。一些宗教派別武裝往往不服從國家指揮,各行其是。同時,歷史形成的國家政治部落化是也門政治生態的顯著標志。從古代也門王國時期到伊斯蘭阿拉伯時期,從伊瑪目王國時期到也門共和國時期,部落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獲得了政治空間和社會基礎。也門全國共有規模較大的部落200個,部落居民占也門人口的80%,部落制度和習俗在也門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部落政治強勢導致國家政治的碎片化,阻礙了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形成。部落之間暴力沖突和部落與政府之間的武裝沖突成為也門的政治癌癥,激化國內矛盾和社會分裂,亦成為此次政局動蕩的動因之一。
從中期歷史看,國家分裂和美蘇爭霸的歷史慣性產生消極影響。現代也門難以抹去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統治的烙印。也門是阿拉伯文明的搖籃,在歷史上原為一個統一的國家。近代歷史上,也門先后淪為土耳其、英國、意大利等國家的殖民地。1914年,英國與土耳其簽訂《英土條約》,將也門分成南北兩個部分,直接導致了也門的分裂。這種長期的南北分裂狀態一直持續到1990年,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惡果。不僅如此,冷戰期間數十年的美蘇爭霸陰影長期籠罩也門。1962年也門“自由軍官”集團推翻了封建舊制,成立阿拉伯也門共和國,選擇了資本主義陣營,史稱北也門。1967年,也門南部人民取得抗英斗爭勝利,成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史稱南也門。在國際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決背景下,也門成為美蘇爭霸過程中各自實施中東戰略的角力場,導致南北也門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差異,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南北也門的和平統一進程,為也門目前的政局動蕩和社會緊張埋下歷史伏筆。
從近期歷史看,“基地”組織擴張和恐怖主義肆虐加劇了也門政局的波譎云詭和地區局勢的緊張。20世紀80年代,大批也門人赴阿富汗參加抗擊蘇聯的“圣戰”,戰爭錘煉出一批久經沙場、思想激進的圣戰者。20世紀90年代初,也門總統薩利赫出于國家統一的需要,歡迎圣戰者回歸故里,借助他們的力量對付南北方的各股反對勢力,伊斯蘭極端勢力由此逐漸坐大,“基地”組織乘隙滲入也門成立分支。過去10多年里,也門伊斯蘭極端勢力、恐怖主義勢力十分活躍,兩度掀起恐怖浪潮,被稱為恐怖勢力的“新巢穴”和下一個全球反恐“主戰場”。尤其是2009年沙特和也門“基地”組織分支合并成立“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以來,也門各地惡性恐怖事件頻發,安全形勢不斷惡化。“基地”組織與南部分裂分子、北部胡塞什葉派叛亂武裝以及地方部落武裝遙相呼應,聯手向政府發起挑戰,使得原本脆弱的也門國內穩定形勢岌岌可危,國內大規模沖突甚至地區動蕩因此一觸即發。
梳理也門歷史不難發現,伊斯蘭教的教派分歧、國內政治的部落化、殖民主義和大國爭霸的政治余毒以及“基地”組織和恐怖主義的勃興等歷史因素形成的整體社會架構和政治格局,制約了也門向政治社會穩定的國家狀態過渡。作為世界上最貧窮的阿拉伯國家,也門2300萬人口中40%的人失業,30%的人營養不良,50%的人處于赤貧狀態,不斷惡化的結構性社會危機最終觸發并加劇了政治動蕩。現實與歷史兩相照應,加深了我們對也門亂局的認識,其下一步發展趨勢,亦值得世界關注。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