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這個社會,已經很少有往來于人與人之間的紙質信函。想交流嗎——哪怕是遠隔千山萬水,抑或是遠在異國他鄉,只要將幾個阿拉伯數字輕輕一按,便如近在咫尺一般,道出胸中塊壘;打電話還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好,打開電腦,把想說的話、想辦的事寫成電子郵件,點一下“發送”,一封書信便在眨眼之間送到對方案頭。何等快捷!何等率性!
然而,這隨心所欲快捷便當的背后,卻也隱藏了許許多多的隱憂:且不說再也見不到類似魯迅與許廣平那樣的既是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又是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既是高水平的學術討論又是讓人大飽眼福的書法珍品的《兩地書》,就是“某某某,見字如面”、“大扎收悉,遲復為歉”一類的套話也不多見了。與之配套的,還有諸如快餐文學、街頭廣告之類,這是讓人產生一種我們的社會正在被一種少有的浮躁與輕率包圍著,如此下去,快是快了,深沉卻被甩出了軌道,“十年磨一劍”之類的認真精神也不再被推崇,也很難產生魚雁傳書帶來的那種相識相知的情誼。因此,我一直想呼吁,在網絡技術已經被多數人接受并駕輕就熟書的今天,還是要在青少年中提倡一下紙質書信,以便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不至于數典忘祖,甚至連漢字都不會書寫。
這也許是杞人之憂。但是,我總是盼望,能夠定期或不定期地收到友人的來信。當天涼好個秋的季節里,仰望著陣陣南飛的驚鴻,借著懷舊的悵惘,寄托某種“云中誰寄錦書來”祈盼與深思。
屈指算來,這樣的書信已是越來越少了。
然而,有一位老人,一位智者,一位摯友的信函,卻讓我久久地不能忘懷。每當接到這位年近耄耋的先生的來信,我都從心底激動不已。就像臧克家先生詩篇里寫到的:“放下又拾起的,是你的信件;拾起放不下的,是我的思念……”
這不,今天我又收到先生來信了。工整的的字跡刀刻斧鑿般讓人看上一眼就覺得心里舒泰: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鋼鋒街5號3——19號。地址的后邊,附有一行簡短的說明:友人通信第2749號。
太了不起了。局外的人可能有所不知,但是凡了解這位先生的,一定會為他的精神所感動。這不是一組普通的數字號碼,它是先生近十幾年來為編纂《中國回族譜序》與友人通信的真實記錄。十年,近三千封書信,先生求證了多少根據,調查了多少坊間……嚴格的治學作風,不懈的精神追求,多么讓人敬佩!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磨一劍,今年春上,一部洋洋200多萬言的巨型譜序,終于在先生鍥而不舍的努力中付梓問世了。當我翻閱這部考究嚴謹的鴻篇巨制時,我突然想到了先生為了寫作這部書和朋友之間的魚雁往來。我認真地查了一下,先生近十幾年來僅寄我一人的信函就有十幾封。而每一封書信,都是討論譜序的寫作體例、征求意見、出版方式等。不容易——我只能用這樣的慨嘆,來表示我對先生的尊重與敬仰!
謝謝您——馬文清先生,搜集了如此浩繁的資料,成就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是對回族學研究的貢獻,也是對中華文明建設的貢獻!
由對漢語紙質書信的寫作,突然想到了對一位長者的思念。可見思想的野馬正在脫韁狂奔。一些掰不著籠頭摸不著角的言辭,不足為友人讀。但是,我還是懷念,那種魚雁傳書的歲月,懷念那位已年屆八十的老人。
—————————————
作者簡歷:王樹理(1951—)山東商河人,回族,中共黨員,作家。
現任山東省人民政府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副廳級),中國回族學會副會長等。著有《農村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一生清白》(中篇)等學術及文學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