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攝制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等曾經轟動一時,但近年來民族題材電影多數是“藏在深閨無人識”,少數是“叫好不叫座”
8月10日,北京民族電影節拉開大幕已經3個多月了。提起民族題材電影的現狀,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牛頌唏噓不已:“雖然民族題材影片都取得了國家廣電總局的公映許可證,但不少影片并未能進入商業院線大規模放映,因此不為廣大觀眾所熟悉。苗族電影《滾拉拉的槍》,買票的觀眾只有7位。但業內人士觀看后,卻給予了很高評價。”
今年年初開始,牛頌多了一個新稱謂——北京民族電影節組委會執行主席,他的愿望是:在首都搭建民族電影的展示平臺,讓進不了院線的優秀民族電影與更多的觀眾見面,在娛樂性觀賞過度的年代培育經典性觀賞的審美追求,在電影文化日益缺失的時期扶持文化的電影。牛頌的初衷能夠實現嗎?
尷尬緣于創作與市場的脫節
牛頌所說的電影《滾拉拉的槍》是由寧敬武導演的,當初在北京舉辦媒體放映會時,只來了8家媒體,放映廳里很空蕩。連寧敬武自己都沒有信心地說,“拍這樣的電影,無非是看的人少;無非是賠錢。這部電影能有100個中國人喜歡就可以了。”
然而,在剛剛落幕的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滾拉拉的槍》入圍了“新世代”競賽單元,獲得提名獎。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題為“全球化背景下對個體生命的關注”,《滾拉拉的槍》不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所表達的主題,都與此十分契合。獲得提名獎后,《滾拉拉的槍》的發行方——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社區文化部達成協議,將把這部電影作為希望工程升級項目——希望電影公益項目的推廣影片,同時為貴州希望電影公益項目的啟動展開募捐。
大多數的民族題材電影就沒有《滾拉拉的槍》這么幸運了。8月2日,《走向太陽》在北京民族電影節上向公眾巡回展映,這是一部反映出生在朝鮮的軍歌作者鄭律成輝煌一生的故事片。當天主創人員座談時,導演感慨地說:這部電影拍在8年前,但一直沒有進入院線放映,當年拍戲的少年宮的孩子已經長大,從來沒有機會能看看自己以前拍的這部電影,也許這次能夠如愿啦!
牛頌對民族電影作了一個詮釋,民族電影不是一個簡稱,它包括:題材和主題具有中華民族整體意義的電影,包括少數民族題材或使用少數民族原聲語言或主創人員是少數民族身份的電影,以及十分明確地歸屬中華民族某文化區(即人文地理區)的電影。
據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攝制的少數民族題材的經典電影《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等曾經轟動一時,但近年來民族題材電影多數是“藏在深閨無人識”,少數是“叫好不叫座”。
北京新影聯院線總經理黃群飛認為,民族題材電影發展的困境主要來自創作與市場的脫節,要改變民族題材電影影響力不足的現狀,需要從故事題材、主創人員、成本預算、宣傳營銷等各方面創新改進。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副總經理劉樹森認為民族題材電影創作需要更關注市場,提升自身競爭力,同時又要尊重創作規律,避免急功近利。
“五招”可助擺脫尷尬走出困境
業內人士公認,民族題材電影目前在發展中陷入了困境。
牛頌也承認,電影產業的形成,要求電影生產機構不只是制作上形成工業生產模式,還有電影的開發、融資、發行以及周邊產品的營銷。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這方面的發展是滯后的。特別是民族地區,發展愿望和條件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的基本模式是找政府投資,或個人投資,拍攝低成本制作為主。有些影片當地政府出資后,要求必須叫什么片名,必須反映當地,造成地城性的限制。還有的制作者藝術準備不足,以少量資金上馬,邊拍邊籌,影響了藝術質量。
那么,民族題材的電影到底有沒有優勢?
牛頌說,中國電影史說明,不管風云如何變幻,少數民族電影往往是最堅定的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是電影視角民族化和人性化的忠實代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此,21世紀的今天仍然如此。牛頌一直積極推進北京民族電影節的各項活動,采取組織電影放映隊深入社區、鄉村、軍營、學校的方式,使優秀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與觀眾見面。蒙古族女導演麥麗絲大力推崇牛頌的做法,她說,民族題材電影需要一次突圍,必須抓住歷史給予的寶貴機遇,民族電影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牛頌為救活民族題材電影出了5個高招,一是在現有優惠政策支持下,增加政府專項資金支持和建立社會融資平臺。二是扶持少數民族電影走向市場,由政府搭建平臺,組織發行方、院線方一起為民族電影在投拍前論證、找準市場定位,避免地域性制約和藝術水平上的缺陷。三是發揮民族文化工作系統的作用,抓好電影文學水平的提高。四是辦理政協少數民族代表提案,論證民族電影院線的建立,類似歐洲的藝術院線。同時與影院洽談合作,以專題電影展的方式,幫助一些優秀電影做長線回收成本的嘗試。五是加大公益展映的力度,結合面向社會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讓優秀的民族電影與更多的觀眾見面,滿足有需求但不能從院線看到電影的觀眾的愿望,并通過長期的艱苦的努力,培育擴大民族電影的觀眾群,在娛樂性觀賞、選擇性觀賞已經過度的情況下,推崇經典性觀賞,也就是培育電影文化。
最后牛頌欣喜地說,電影節在《首都之窗》開設了虛擬影院,目前已展映60部民族題材影片,日訪問量500多萬人次。5月份以來,北京市街道、社區、學校、部隊觀看電影展的群眾和官兵達20多萬人。10月份,還將在中央民族大學啟動“新中國60年民族電影回顧展”。并透露,國家民委正研究設立新的專項基金,決定在文化部所屬基金會下設立中華民族電影發展專項基金,性質為公募基金,正在審批中。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