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9月2日專電(記者任瑋、張欽)又到一年開學季,記者近日在寧夏西海固地區走訪時發現,當地正興起一股新的教育慈善熱。對貧困學生的資助,正從以往的一次性捐款捐物,變為基金會類的常態化資助。
寧夏西海固地區是我國最貧困的“三西”地區之一,2010年,當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有3145元,現金收入更加有限。受此影響,高昂的學費成為不少貧困家庭的學生上大學的“攔路虎”。記者采訪了解到,有些農戶為了讓孩子上大學,賣掉了家里的耕牛和余糧。
在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有3000元左右的寧夏同心縣,今年考上陜西師范大學的崾先村學生馬小花為每年近6000元的學費和住宿費發愁不已。母親常年臥病在床,一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一人打工。開學在即,她從縣里新成立的教育慈善基金會領取到4000元助學金,大學期間,每年她都將按時獲得同等金額的資助。
馬小花高興地說,學費解決了,她如釋重負,大學期間再通過勤工儉學掙一部分生活費,家里的壓力也就小了。
8月底,同心縣一位企業家用公司每年的儲蓄利息約600萬元成立了愛心慈善基金會,今年首批拿出138萬元用于資助像馬小花一樣的223名貧困大學生和300名考上高中的貧困生。
“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選擇成立基金會長期從事教育慈善。”同心縣教育局局長王國鋒說,過去也有當地愛心人士為貧困學子獻愛心,但僅是一次性的捐款捐物,只能解個別特困家庭的燃眉之急,不具持續性。以慈善基金會的形式捐資助學,使教育慈善常態化,每年可幫助一批貧困學生繼續學業。
記者在西海固幾個縣區走訪發現,幾乎每個縣區都有由愛心人士、企業家捐資成立的教育慈善基金會。在海原縣,縣政協發起成立的“海原縣愛心助學協會”今年也為當地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發放了助學金350萬元,資助學生900多名,占今年考入大學貧困學生的八成以上。
據悉,近年來,寧夏教育主管部門也采取多種措施幫助貧寒學子完成學業。今年寧夏計劃為區內學子提供1.5億元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幫助3萬余名貧困學生圓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