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館文化參贊崔學梓在其辦公室就中國穆斯林齋月期間的宗教習俗、生活等情況接受了阿爾及利亞廣播電臺國際頻道記者努爾的專訪。
崔學梓參贊首先講述了中國伊斯蘭的歷史淵源,他說,據史書記載,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曾派使節到中國當時的首都長安,朝見唐高宗并介紹了哈里發國家建國的經過、國內的習俗和伊斯蘭情況,這一年就成為伊斯蘭傳入中國的標志。伊斯蘭傳入中國分陸路和海路兩條路線,陸路是從西亞、經波斯、阿富汗、中亞河中地區、天山南北及河西走廊直至唐朝首都長安,海路是由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出發,經孟加拉灣過馬六甲海峽至南海,到達中國廣州、泉州和揚州等地。
崔學梓參贊接受記者采訪
隨后,崔參贊詳細介紹了中國穆斯林的人口數量、分布及經文教育等情況。目前中國的穆斯林人口約有2000多萬,他們主要分布在新疆、寧夏、甘肅、青海、云南及河南等地。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教育由最初主要依靠家庭教育,以家傳口授方式為主,進而發展到經堂教育即在清真寺里辦學,現在已發展到大學、中學和小學教育。在回答記者關于中國穆斯林習俗與其他國家有何區別時,崔參贊說,從宗教習俗上看,中國穆斯林除飲食禁忌等少數幾個方面與其他國家穆斯林完全相同外,其他如語言、衣著、婚喪嫁娶等方面都已經融入了中國民族的習俗。中國穆斯林只是在宗教生活上部分使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而其他生活中基本都使用漢語,在衣著上也逐步與漢族人相同。
當記者問及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中國穆斯林的宗教習俗會如何發展時,崔參贊說,中國政府執行的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得人心,近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和改善,令世人矚目。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包括穆斯林在內的中國人民生活還會進一步提高,中國穆斯林的宗教習俗也會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來源: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館文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