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主愛人 克己奉教
——在紀念馬老女阿訇歸真七周年教義研討會上的講話
作者:方懷賢
感贊真主,在馬老女阿訇歸真七周年紀念之際,由老阿訇的弟子、學生們發起舉辦的教義研討紀念活動,在老阿訇一生任教的圪垱店清真女寺正式啟動了。
值得我們高興地是此次紀念活動,大家共同倡導,不搞形式,不設宴席,不邀賓朋,不贈禮品,搞總結,講實際,彰成績,找差距,通過緬懷追憶,檢查自己,對比師尊,重溫教導,感慨幾多,繼續發揚,興旺教門,使與會者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感召和激勵。祈求安拉相助,能使這次紀念活動有價值,有意義,影響深遠,成效顯績。在此次活動中,我們還要,也必須對老阿訇一生為教門無私奉獻,秉忠教門,厚德載物,興教育人的善德懿行,將信仰與人生的定位和詮釋幾乎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要大講特論,使老阿訇的精神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和永遠學習效仿的表率和楷模。下面概括幾點老阿訇平凡而偉大的人生歷程:
一、秉忠奉教,終生不渝
老阿訇出生貧寒,母女三人單親生活,早年由于無家無地無財產幾乎是赤貧,客居在清真寺里,靠老母親當寺師傅和自己下地干活艱辛度日,婚后又遭受感情重創,離婚后寡居寺院,身心之痛猶如雪上加霜,歷盡了人間酸楚飽嘗了生存之艱辛,既要侍奉老母親又要育二個女兒上學,在那個年代一個年輕女性,養活四口之家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以及生活的困拮,是常人難以承受的,吞下有多少淚水,更是一言難盡的。是什么力量挺過來呢?是信仰,是偉大的造物主的護佑,老人家當時就堅信安拉的大能,安拉的仁慈一定會柳暗花明,陽光再現的。那個年代在社會壓力下清真寺成為牛棚,成為會場,根本沒人禮拜,也無法禮拜,老人家堅守拜功、苦封齋戒,還要保密唯恐外人知道,教門、家庭、感情、生活等這些沉重而又創傷性的壓力和負擔,有多少人都會落魄輕生而作罷,而老人家過來了,而且做到了信仰堅定,勞動勤奮又被選為女生產隊長,在五九年曾被中國穆斯林載文贊譽,題目是:模范回民女生產隊長——馬秀珍。這是什么精神?這是伊斯蘭信仰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才能夠戰勝一切艱難困苦,才能堅持為教奉獻直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應該是我們永遠值得學習、繼承的精神財富。
二、求知若渴,不恥下問
老人家身居女寺,目睹女同胞對信仰知識幾乎都是空白,齋拜人數寥寥無幾,欲發展教門,應從女性著手,對開發半邊天興教之重要和必要,認識地很清楚到位。老阿訇經常講:一個婦女有教門就能影響一家人,就能感化三代人,不解決婦女的信仰問題想發展教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說服婦女需要什么呢?需要知識,需要引導教胞迷途知返,缺乏知識是不行的,一個幾乎是文盲的女性,憑著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學漢語、學講經,先向李希章老阿訇,后向買老阿訇,黃萬鈞老阿訇,王耀東阿訇以及其他青年阿訇學習求教,勤學苦背,不恥下問,只有豐富自己才能照亮別人,老人家當時年過半百以驚人的毅力求學自修達十多年,達到了嫻熟古蘭,能講釋教義,可信手拈來,運用自如。然老人家從不生傲,不驕矜,謙虛謹慎,再接再厲。文化不高,認識彌高,困難愈大,決心更大。大家曾目睹老人家在晚年帶著老花鏡還孜孜不倦地看經釋義,這種“從搖籃到墳墓”偉大先知所告喻的學習理念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認真學習和效仿的。
三、興教辦學,育德育人
教興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女性阿訇超前地認識到教門興盛辦學育人是唯一的戰略方針,就和買老阿訇一道率先在80年代初期就起步在男女寺開辦經學班,培養女學者,在當時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現在在座的女阿訇、女學者都是率先受益者,老人家的辦學宗旨是育人和教書并重,老人家用自己的高風亮節,無私奉獻,愛人愛徒,循循善誘的言行,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和感化,學生深受感動,受到激勵。知感主,就這樣一屆一屆地為教門培育出一大批女阿訇、女學者。目前在省內外不同崗位上,不同戰線上為教門工作,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老阿訇胸懷寬廣,視野遠大,為了教興大計,于92年主動將自己所教授的女經學班轉給阿語學校,毫不計較;因女生食宿都在女寺,人數大增操勞事物更加繁重,尤為對阿校教師關愛備至,送吃送用,經常不斷。更對女教師的婚姻家庭子女都無微不至的關懷。老阿訇因年事已高,操勞過度,曾多次積勞成疾住院治療。然而絕無稍息之念,反而更加事必躬親。大家苦苦相勸而無效。這就是一位虔誠報教的農村女阿訇。
四、禮賢下士,平易近人
眾有感受,大家廣聞,我們每每遇到老人家都是滿面春風,色蘭首先,謙虛和藹,暖人心田,沒有阿訇架子,沒有自私自利,無論是官庶貧富,市井平民,從不擇人而對,無論誰來到清真寺都要以禮相待,熱情可親,真正做到了將清真女寺作為女同胞之家,使大家無拘無束,胞至如歸,有問就教,無問也教,有難就解,有需就助,極大縮短了清真寺與信教群眾的距離,使清真女寺成為溫馨之家,學習課堂。這樣的作風完全體現了偉大先知教導的“群眾的領袖就是群眾的公仆”的訓諭,用公仆精神宣教、勸人、感化、關愛會事半功倍。
五、躬身宣教,遍及鄉里
我們都知道,老人家無論走到哪里,或是大街小巷,或是胡同市集,無論遇到男女老少,或干部、商人從不恭維,開口就問“禮拜沒有”?“為什么不去寺”?“少貪點“頓亞”吧”!“多修點后世路吧”!等等。簡單樸素,言簡意賅只言教門,不論世俗,深入人心,感化人意,不少教胞因此就進入寺院禮拜學習。與此同時還要走家串戶去宣教去喊人禮拜,還要送上腳布手巾和禮拜帽、蓋頭等,為中國的女阿訇的宣教方式開創了新的領域和新的先河。這是值得我們作為宗教教職人員應該認真學習和仿效的。須要強調的是在中國這個特定的社會里,我們是不能用“教條式機械式的”女性不能進入社會,不能和外人說話等等的教法律例來束縛宣教的方法和普及。追憶當年“穆民之母”阿伊莎也曾坐著駝轎隨圣人出征打仗,后也曾單獨仲裁過兩大宗族矛盾。希望大家能認真解讀伊斯蘭教義的社會化和人性化的真諦。只要我們乜提純正,只要能發展教門,走出寺門深入家庭之院喊人禮拜,用感情傳教肯定比在寺院深居簡出,養尊處優等人來寺,效果要好的多,這是毋庸置疑的。
六、憐貧惜苦,扶困解危
老人家謹遵經訓,加之自己曾飽受困苦,故而對窮人、孤寡病殘之人所關愛和幫助的慈愛之心是廣為傳頌非同一般的。大家不會忘記那些年,在女寺院里經常出現一些外地人在寺里吃住,老人家供吃供穿供用,還幫助看病,從不厭煩。老人家收養不少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有一個外地老太太讓他住在寺里達幾年之久,后又讓她的兒子(母子二人都是漢民,來這里才信教)也在寺里吃住,一直待那個老人歸真在這里,又親自為她料理喪事。另有一個外地來這里準備進教的一家四口人,讓他們吃住在寺里,曾有人極力反對:有損女寺之雅,然老人家堅持為善,不予理會。后又讓他們找活干、找住所,在這里達二年之久,其一家人花費醫藥費都是老人家支出。如此的例子還很多很多,一個被全坊恭維的老阿訇為其他外地來此無依無靠之人,付出那么多代價和辛苦,大家實在接受不了,多有勸解或阻止,也有很多誹議,然而老人家堅持為善,以德感人,相信會使這些人終身難忘,堅守教門。需要指出的是:經老人家勸導,感化入教的漢民穆斯林就有10多個。這就是值得我們必須學習老人家克己奉教,感情宣教的善德懿行。
七、視財糞土,淡泊名利
大家都公認老人家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老人家經常講“財帛都是真主賜憫給的,都要用在主道上”幫助窮人,資助學生無以計數,凡是本坊外地送的禮品,無論是什么,全部分給學生吃用,一點都不留用。自己則便衣陋食,從不講究。老人家還經常地知感主,很滿足。真正達到了“心富才算富”的境界。讓老人家當政協委員堅決不當,不要虛名,兒女所送吃的穿的花的用的,也要送給學生,給學生做的被子褥子有幾百條,并且還向外地鄉老要被子,衣服、手巾、藥品等冬天來臨親自給學生蓋上穿上,給學生配好藥品讓病患者吃,盡量讓學生少花錢。大家現在看到的阿訇住室比原來好的多,其實老人家認為沒必要,堅決不叫裝修,因陋就儉,不講享受。偉大的安拉允準了老人家的心愿,到歸真之前未住過一天,未看過一眼。以上這些僅是概括點滴之善舉,還有很多舉不勝舉的善行。
八、教子苛求,嚴以律己
父母疼愛子女、為兒女治產業,多積蓄,讓兒女今世幸福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然老人家卻另有養子之道。首先在信仰上嚴格要求子女禮拜封齋及其他善功,督導子女學習教門知識,并親自教授兩個女兒一個兒媳都能嫻熟古蘭經的誦講,對兒子子媳更是嚴厲有加,若不禮拜決不姑息。更值得稱頌的是對子女派乜提,定天課,毫不留情,寧多勿少。并且還要督促必須完成,決不遷就。現在我們來驗證老人家所教育出的三個家庭的教門情況,都是哈志之家、禮拜之家,應該說這就是為老人家所做的最好的“杜阿宜”。難道這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九、克己奉教,事必躬親
克己就是舍棄自己、忘掉自己,一代享譽省內外的老阿訇,該有多么風光和威嚴呢?恰恰相反,老人家幾乎每天在寺院打掃衛生,清掃水房,進廚房為學生做飯炒菜,為學生洗衣服做被子,為學生準備各種藥品,尤為許多學生的婚姻大事,經常操心,關心備至,親自牽線搭橋,做介紹,當“紅娘”,成全不少的志同道合的教門伴侶,同時在女寺還為一些窮學生舉辦的婚禮不下五六對,都是自己出錢操辦。無微不至的關愛,情如慈母般的親情,感動著一屆一屆的學生,每每畢業生離別之際大家都感動地泣不成聲,依依不舍。這就是伊斯蘭教一代女阿訇的風范。
十、信仰篤誠,功修嚴謹
老人家對功修的嚴謹,對信仰的誠篤,是值得我們大書特書的,勸人禮拜,自己表率除五番拜功外,副功拜、夜間拜長年不間斷,凡是來寺找老人家,要么干活,要么在北屋看經,要么在大殿禮拜;勸人封齋,自己封欽月齋,副功齋長年堅守,勸人出天課,自己為兒女定額定時,甚至教門有急需就先向兒女要,勸人為善,自己長年堅持大善小善都做,不以小善而不為,從善不張揚,干好不外說,“高調勸善,低調做人”。嚴以律己杜絕沽名釣譽,真正做到了事事率先垂范,處處為人師表,對信仰的誠篤,大家有目共睹,我們大家都知道本地阿訇不好當,老人家卻創記錄地當了50多年阿訇而享譽省內外,外地多次來聘,本坊群眾罷聘執留,老人家歸真時,無人號召,無人召集,卻自動來了上千人為老人家送葬,綿綿送葬道,長街揮涙聲,都為失去一代受人敬仰的老阿訇而依依難舍。這就是老阿訇平凡而光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老人家誠篤信仰綻放出的花環。
尊敬的老阿訇已歸真七年了,“斯人已逝,風范長存”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時刻浮現在眼前。老人家和藹可親的慈顏善貌,常常喚起人們的懷念。大家不會想象老人家當了幾十年的阿訇所收到的錢財難以計算,數額巨大,老人家卻全都用在主道上,自己卻房無一間,地無半弓,任何財產無有,最后將少許有點存款,也全部交給清真寺一分一文不留,自己遺囑子女后事從簡從快,由子女負擔絕不讓坊上花費分文。我們在這里紀念老人家最好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檢查自己對照老阿訇,奮起興教,不圖名利。老阿訇一生清白,兩袖清風,帶著厚重的善功,帶著千萬人的祈禱,回歸到安拉那里去了。給我們留下的是不盡的懷念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光輝燦爛的信仰形象,我們虔誠地祈求偉大的安拉賜憫老人家進入“諸河下流永久的樂園”!升高老人家在樂園的品級! 阿米乃!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