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相繼撰文指出,《朱镕基講話實錄》(一至四卷)的出版發行,對于了解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實錄》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文風樸實,充分體現了朱镕基同志講真話,辦實事的風格。《實錄》的出版,對于了解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9月13日,《人民日報》6版要聞版以整版篇幅,刊發題為"一部記錄中國改革和發展歷程的著作--學習《朱镕基講話實錄》"的文章,作出上述點評。
《朱镕基講話實錄》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約123萬字,收錄了朱镕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總理期間的講話、文章、信件、批語等348篇,照片和批語、書信影印件302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朱镕基逐篇審定了編入《實錄》的全部文稿。
《人民日報》昨日刊發的整版文章全文長約11000字。該文基本以時間為序,擷取《實錄》中朱镕基的部分講話,穿插背景和評論,對朱镕基講話中屢屢提及的23個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詞",逐一加以描述:
1、1991年,清理三角債,"使經濟運轉恢復正常"。
2、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一些地方過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朱镕基強調不要片面追求高速度,這最終獲得了鄧小平的"充分肯定"。
3、1992年到1993年,治理經濟過熱和通脹。
4、1993年,整頓金融秩序。
5、1993年三、四季度,朱镕基先后到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分稅制改革調研,隨后建議中央對地方作出讓步,"為在全國順利實行分稅制改革創造了條件"。
6、1992到1995年,推進金融改革和證券期貨市場的規范。
7、部署平抑糧油價格,推進糧食購銷和流通體制改革。
8、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9、推進國有銀行改革和人民銀行管理體制改革;提出要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具備條件的可以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10、1998年到1999年,推進"改革力度比較大"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11、抵御亞洲金融危機,堅持人民幣不貶值。
12、1998年到1999年,指導防汛,提出"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三十二字工作思路,并且作出了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決策。在延安等地考察時,朱镕基還要求采取"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
13、1998年,打擊走私。針對當時一些地方黨政軍機關和執法、司法部門所辦公司和掛靠公司走私問題,朱镕基指出要"著重打擊法人走私,特別是要打擊那些有特殊背景的法人走私","黨政機關和軍隊、武警部隊是吃'皇糧'的,絕不能經商辦公司","各地的黨政軍機關和執法、司法部門都要堅決清理所辦公司及其掛靠公司,并限期同所辦公司和掛靠公司在人、財、物等方面徹底脫鉤"。
14、推進住房制度改革。
15、1999年7月15日,朱镕基在省、部長經濟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支持國有企業脫困的三項重大措施,即"債轉股"、用國債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企業上市融資。在實現國有企業三年脫困和改革目標的同時,朱镕基力推打破國有企業行業壟斷的改革,通過改革政府機構以實現政企分開,并在電力、電信、石油石化、航空、軍工等系統推動分拆重組,打破這些領域獨家壟斷的局面,推動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
16、逐步建立"三條保障線",即: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業保險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7、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8、2000年,為農民減負,在農村實行"費改稅"。
19、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
20、2001年,延伸和完善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企業所得稅不再按隸屬關系劃分,全部和個人所得稅合在一起,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
21、2001年,為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并,組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調整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將國家新聞出版署調整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將這三個市場監管部門升格為正部級。
22、重視加強審計和輿論對政府工作的監督作用。
23、2003年1月27日,朱镕基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回顧五年總理任期的工作時說:"這五年,形勢的確很好,我們自己都沒有想到會這么好,但是絕不可以盲目地樂觀,然后就浮夸,就折騰。我們歷史上有過這種教訓,形勢發展都是有周期的。我們不要走歷史的老路,這就是我留給同志們的一句話。只要在這個問題上不出毛病,其他問題上就好辦了,就不會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問題、不可收拾的問題。"
以下,早報擇取《實錄》中關于物價、房改、股市的部分講話,以饗讀者。
股市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 "股票市場既有其積極的一面,還有消極的一面。如果脫離法律化、規范化的軌道,也會出現過度投機,損害公眾利益,造成貨幣幻覺,形成泡沫經濟,引起經濟波動,誘發社會問題。"
1992年8月12日至13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部分省市股票市場試點工作座談會,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會上講話時作出上述表示。
在該次會議上,他在肯定證券期貨市場積極作用的同時,強調要加強股票市場的監管工作,保證股票發行和上市公司的質量。
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隨后一系列法規和規章頒布,初步確立了中國證券期貨市場監管體制。
1995年5月10日,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部副主任及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兩工作人員接受"魯石化"股票的初查情況上,朱镕基作出"此案要徹底查清,從嚴懲處"的批語。
1995年12月19日,朱镕基到上海證券交易所考察時,提出了證券期貨市場發展"法制、監管、自律、規范"的八字方針。
物價防止通脹要始于"青萍之末"
"通貨膨脹發展到一定程度,國民經濟就會陷入混亂,從而誘發許多社會、政治問題。這種教訓是很多的。國際、國內經驗還表明,對于通貨膨脹應當防止于'青萍之末',不能等到它嚴重發展后再去治理,那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1993年4月1日,中共中央召開經濟情況通報會,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在會上講話時作出上述表示。
朱镕基在該次會議上的講話被收錄于《實錄》第一卷中,題為《防止通貨膨脹要始于'青萍之末'》。
《防止通貨膨脹要始于'青萍之末'》,是基于當時經濟形勢背景的一次講話。
1992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同時也出現了固定資產投資增加較猛,銀行信貸和貨幣投放壓力增大,工業生產高速增長,交通運輸緊張,產成品庫存增加,以及開發區熱、房地產熱、股票熱等問題。特別是1993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達到15.1%,3月、4月物價漲幅突破了10%。1992年10月20日和1993年4月1日,朱镕基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兩次經濟情況通報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注意防止經濟過熱,指出:"當前各種矛盾集中表現為金融形勢緊張,究其根源是投資規模過大,問題在于經濟結構沒有改善,隱患是可能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現在,通貨膨脹還在可以控制和承受的范圍內,但是,發展趨勢值得注意。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看,今年1月到2月比去年同期上漲10.5%……人們開始尋求保值手段,如搶購黃金首飾、外匯等,以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1993年6月9日,朱镕基受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委托,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七次總理辦公會議,朱镕基在會上指出:"當前經濟形勢的走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另一個是票子越發越多,物價漲幅越來越高。"
在該次會議上,針對當時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加劇的嚴峻形勢,研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措施,朱镕基提出了加強宏觀調控的十三條應急措施,同時又指示國家計委補充幾條行政性措施。會后,國家計委補充了三條意見,形成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初稿,經報請中共中央批準后,于當年6月24日以中央6號文件下發。
房改商品房要讓老百姓買得起 "房改非常重要,是黨的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現在衣、食、行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可是住房問題遠沒有解決,而且很難解決。住房制度改革的成功與否關系著社會和經濟的穩定。"
1994年8月3日至5日,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工作會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會上講話時作出上述表示。
在會議上,朱镕基根據鄧小平在1980年4月2日關于房改政策的談話和上海市在1990年至1991年搞房改的經驗,強調了城鎮住房商品化和建設"安居工程"等政策。同時,他指出實行住房商品化要有一個過程,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要讓老百姓買得起,要多建普通住宅,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產項目。
其實早在1991年,朱镕基在東北地區調研時,看到居民住房十分困難,就提出要研究住房制度改革,改善居民住房條件。此后,他在多次講話中提出,要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通過國家、集體、個人一起拿錢,來解決住房問題。
1998年上半年,朱镕基主持制定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于1998年7月3日下發。《通知》指出: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體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的住房供應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賃由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購買、租賃市場價商品住房。
《通知》同時提出,要調整住房投資結構,重點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加快解決城鎮住房困難居民的住房問題。新建的經濟適用住房出售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按保本微利原則確定。
推進住房制度改革,是朱镕基在其任總理的那一屆政府成立時提出的五項改革中的一項。因此,他始終把房改視作工作之重。
2002年1月9日,朱镕基主持召開總理辦公會議,研究加強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等問題,針對當時在城市建設方面存在的浮夸、鋪張和不顧實際情況之風,指出"'安居工程'沒有解決,很多房子老百姓還是買不起。一萬多塊錢一平方米,蓋了給誰住呀?""工作重點要放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像修上下水道、解決城市交通等。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是重點,不是去蓋那些高樓大廈"。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