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皿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富于變化,色彩絢麗,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一大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它除了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以外,還有可貴的文化、觀賞及收藏價值。甘肅省馬家窯彩陶博物館館長、書法家王志安,在彩陶文化的保護、研究、推廣等方面功不可沒。以他為首的甘肅省馬家窯彩陶研究會以幾十年的努力研究這個領域,掌握了彩陶文化的精髓,在鑒定與市場價位評估領域有相當的權威性和話語權。
獨特研究方向
彩陶是遠古先民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礦物質原料彩繪,然后入窯燒制,燒制成形的彩陶表面有赭紅、黑、白諸種顏色圖案。
王志安對文化藝術尤其是彩陶文化有發自內心的喜愛。上世紀80年代,王志安在甘肅臨洮縣收集到一件彩陶,因與中央美術學院葉淺予教授的一段文化淵源,王志安許諾將此件彩陶贈與葉老,不想卻失手打破,他在懊悔的同時再度尋找,周折許久又找到一件彩陶,令他遺憾的是葉老這時已故去。不過這件事最終促使他走上了收藏彩陶的道路,至今已有30多年。
1996年遇到的一件事,堅定了王志安收藏的決心。八一電影制片廠來臨洮縣拍攝電影。當劇組得知,有著深遠影響力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在臨洮,卻沒人重視,他們感慨臨洮人是“抱著金飯碗討飯吃”。當時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美工張春榮也是發現、研究和推動東巴文化的重要人物,他說:“現在的云南以東巴文化為支撐,每年為政府創造幾百萬到幾千萬元的收益。為什么不能把馬家窯文化作為一個文化資源開發推廣?”與劇組人員的交流讓王志安深有感觸,隨即與地方政府溝通,成立了民間文化研究組織,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應運而生。王志安被選為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的會長,更促使他全身心致力于馬家窯文化的研究與彩陶收藏。當初,王志安僅是個人愛好而收藏,手里只有10多件器物,研究會成立后,他開始大量搜集彩陶,從此為研究而收藏。
馬家窯文化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一道絢麗的霞光。即使現在出土的彩陶,其圖案仍然精美、典雅,不失古樸、粗獷、大氣、渾厚之風。經多次商討,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最終確定了研究方向:解讀馬家窯文化彩陶上的紋飾圖案。以前的彩陶研究多以分期斷代和確定文化類型為主,沒人對圖案作專門研究。從甲骨文開始,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3500多年,之前的1500多年的時間則是以傳說和圖畫記載。王志安從這個思路入手研究遠古陶器,借助圖案解讀歷史,也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甘肅是馬家窯文化的主要分布區,有著得天獨厚的馬家窯彩陶資源,很多彩陶實物散布在民間,便于搜集、研究。
研究會由成立初期的2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280多人。2003年,經甘肅省民政廳審核,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成為省文化廳直管單位。2003年5月份,馬家窯彩陶博物館在王志安自己的5層小樓里安家并對外開放。
馬家窯彩陶博物館目前有2000千多件藏品,在館里展出的代表性器物有700多件。圖案大致可分為象形和抽象兩種。經鑒定,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歷史已有5800年到4050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類型和時期。石嶺下類型:距今5800年—5000年;馬家窯類型:距今5000年—4650年;半山類型:距今4650年—4350年;馬廠類型:距今4350年—4050年。
研究會和博物館的經費幾乎全部由王志安個人旗下的文化產業提供,現在每年的經費總額約七八十萬元。彩陶的收購價逐年上漲,由早期的幾十元漲到萬元以上。博物館至今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若以現在的物價來衡量,博物館的全部彩陶估價高達2億多元。
破解圖案密碼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符號圖案,距今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而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只有2000多年,但“”字符號當時已在馬家窯彩陶的遠古藝術中出現。“”字符號的雛形類似鳥的頭尾和兩只飛動的翅膀,王志安進行了大膽猜想,認為這個圖案應該是鳥。彩陶上的整體圖形類似太陽,王志安認為遠古人不理解太陽周而復始的“運動”,他們的概念中,是鳥在帶著太陽“飛”,即是遠古人思維中的太陽鳥。他們希望太陽能永久性帶來光明、溫暖、安樂、幸福,進而形成了對太陽的崇拜。古人以極強的創造力,把圖案加以抽象、歸納后變成現在的“”字符號。同時,符號本身很像轉動的風鈴,古人顯然把太陽“輪回”的概念加入其中,恰好與佛教的輪回轉生概念相一致。甘肅的不同區域都發現了“”字符號,說明遠古人的遷徙很頻繁,或許佛教的源起還需要作更多考證。
另有一些陶器上“”字符號和女陰圖案相鄰并對稱放置。女陰代表當時的生殖崇拜,象征生命的開始,有陰的含義;人的生命終結后靈魂歸天,以“”字符號表達陽的含義。王志安認為,古人將女陰符號和“”字符號并置在彩陶上,他們已在思考“人從何處來,到哪里去”的問題。這也是古人“陰、陽”的原始哲學思維,是對人生和世界的規律性原始探索。這個觀點提出后,得到武漢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導師陳望衡、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導師李曙華的認同。博物館里還有很多珍貴器物,如4300多年歷史的“播種人”,60多公分高的馬家窯水紋精美彩陶等,都有著很高的文化及收藏價值。
發展前景廣闊
博物館的創建是王志安個人情結所致,“彩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意義重大。要把彩陶保護好防止文化流失。東方民族具有強大的文化根基,西方近代在商業資本文明方面走在我們前面,但不代表文化的總體性。我們有強大的5000年文化做支撐,要找回自己的文化源頭,堅定民族自信心”。
他慶幸,彩陶文化推廣得不錯,2006年,央視“探索與發現”欄目曾做過6集的彩陶紀錄片《神秘的中國彩陶》,王志安作為主講解讀了彩陶紋飾。隨后山東、甘肅等省電視臺也邀請他錄制彩陶節目。其博物館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在博物館的運營模式上,作為中國博物館協會民辦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的王志安,贊同博物館和旅游相結合,開發相應衍生品創造經濟效益,改善私人博物館的生存困境。目前,雖沒有直接效益,但間接效益不可小覷。四川、浙江、江蘇、廣西等省區紛紛邀請王志安前往講學、交流。隨著其個人影響力的逐漸擴大、博物館知名度不斷提高以及創新的研究成果被廣泛認同和推廣,王志安確信今后各方面環境會變得更好。(記者 李榮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