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新疆的回族文學發展史,我們完全能夠看到它所走過的每一個清晰的腳印,而留下清晰腳印的寫作者更值得回顧,這其中少不了白練、楊峰、師歌等幾個代表人物。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新疆回族作家文學創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的指引下,白練、楊峰、師歌、姚金海、馬康健等一批回族作家活躍在新疆乃至西北地區文壇上,他們以嶄新的眼光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創作有力地推動了民族文學創作。他們的文學創作實踐和努力為新疆各民族文學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擁有這樣一支較為成熟的創作隊伍的新疆回族文學在我區各民族文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也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作為新疆回族文學創作拓荒者和奠基人的白練,1964年發表短篇小說《掐線》,立刻引起新疆文壇的關注并獲得好評。1978年,白練發表了小說《尕文化》,引起各方面的重視,小說被選入《中國回族文學作品選》、《少數民族短篇小說選》、《新疆三十年短篇小說選》等叢書。仔細品讀,白練的小說反映的幾乎都是回族生活,尤其注重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變化,散發出濃厚的時代氣息。白練的小說語言,以西北回族語言為主,同時融匯了其他民族語言、俗語,樸素自然,從人物性格出發,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回話”特色。師歌的詩是回族風俗民情和情感心理的真實寫照與流露,師歌的詩往往抓住回族日常生活習俗中的場景,從中開掘出閃光動人的生活之美和民族性格的意蘊。楊峰的詩歌最顯著的特征是詩中蘊含著強烈的回回民族意識,以及由此生發出來的鮮明的回回民族特色。
1978年底,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為經濟騰飛創造了無限生機。新疆也掀起了經濟文化重建的高潮。但是,長期以來的貧窮、封閉所帶來的精神生活匱乏,引發了無法與現代文化相適應的懶惰、落后的思想,阻礙著新疆的現代化建設步伐。保守與改革,落后與發展,愚昧與科學,守舊與創新,現代經濟觀念和傳統價值觀之間的矛盾,使新疆各民族文學開始反思。那個時期,文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得到加強,社會各行各業以及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為文學敘述的對象。包括回族在內的新疆各民族文學在體裁、內容和形式方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特征。
上世紀80年代前后,新疆各民族小說創作迎來了豐收,對農村、工廠、都市生活、愛情、改革、婦女、歷史等題材都有所反映。各民族作家們不僅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對于長篇小說的創作在嘗試階段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期間,開啟新疆回族文學先河的著名作家白練創作并發表了短篇小說 《田姐爾》、《燕燕》、《同路人》、《彎彎的路》。1988年,《民族作家》第一期發表了白練的小說 《黑牡丹,白牡丹》,作品榮獲自治區新時期優秀文學作品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篇小說《復蘇》、《大戶風度》、《飛蛾》、《孔雀樓》等作品脫穎而出,在新疆回族文學中形成一股頗有氣勢的“農村改革小說”的熱潮。作者站在時代前列,植根于回族生活的沃土,描寫回族人民的現實生活,對現實與歷史充滿著真摯而冷靜的憂患意識與思考,并對未來賦予熱切的希望,努力保持著一種冷峻而熱切的思想鋒芒。
回首新疆回族文學的脈絡和走向,不難發現,新疆回族作家或者其他民族作者創作的反映回族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它以自己的寫作實踐證明:新疆回族文學正積極參與到中國文學的歷史進程中,以自己的姿態和聲音,表達文學在偏遠省份的力度和形象。雖然在新生代的接續、總體創作水平、藝術創新等方面,還存在著差距,但新疆回族文學正在努力奮發中,踏著與新世紀同一節奏的步伐,一起為繁榮新疆文學事業奉獻著芳香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