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境內55個少數民族齊全,有少數民族人口70多萬,其中常住人口34萬多,占全省總人口的0.46%,超過萬人的有回、苗、蒙、滿、土家等5個民族,超過千人的有17個民族,其中回族最多,占全省少數民族半數以上;有2個民族聚居鄉鎮、38個民族村和37個民族組,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散居地區。多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和國家民委的指導下,我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始終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時代主題,以“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為第一要務,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努力做好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積極開展農村少數民族扶貧開發,使“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深入人心,進一步鞏固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民族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民族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我省先后出臺了《江蘇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江蘇省清真食品監督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隨著兩個《條例》的頒布和施行,為各級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門依法行政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為將《條例》有關規定落到實處,省民委主動會同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管理、少數民族流動經商人員管理、清真食品生產經營管理、清真飲食網點建設、少數民族扶貧開發、民族工作進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民族聚居村建設、民族教育工作和民族體育工作等規范文件,南京、徐州市還出臺了清真食品和回民殯葬方面的3個地方性法規,有效地保護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
民族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視。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領導同志多次就做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批示,要求各級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少數民族事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2005年底,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民族工作會議暨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出席并講話,會議還印發了《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的意見》。之后省政府批準省民委實行委員制度,形成了由22個省級機關部門齊抓共管、共同推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喜人局面。我省各級黨委都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將民族工作部門列為綜治委的成員單位,把維護民族領域團結穩定列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年度考核內容,把做好民族工作納入社會管理創新工程之中。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39個集體、548名個人榮獲過國務院、國家民委和省政府授予的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稱號。
民族工作隊伍不斷完善。我省努力加強各級民族工作部門建設,省民委一直是政府組成部門,全省13個市民族工作部門全部列入政府序列,各縣(市、區)也有相應的工作機構,多數鄉鎮、街道配備了民族宗教事務助理,為推進全省少數民族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江蘇省民族團結促進會的成立,全省大多數市、縣(市、區)都有了民族團結促進會或少數民族聯誼會等民族社團,從而形成完善了我省民族團結進步的工作網絡,加速了全省民族工作社會化進程。我省還切實把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和各類專業人才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一支政治上跟黨走、群眾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實績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人才隊伍。目前,全省少數民族干部占全省干部總數的0.53%,高于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例,許多少數民族干部擔任各級地方和部門領導,有的當選為國家、省、市、縣(市、區)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社會發展――在共享成果中振翅騰飛
民族鄉鎮變化日新月異。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我省唯一的民族鄉,該鄉去年實現經濟總量超10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9.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35萬元,財政收入1億多元,一般預算收入2958萬元,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1200多個民族鄉鎮中一直位居前列。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享受民族鄉待遇10年來,市主要領導經常到該鎮現場辦公,財政每年投入數千萬元,去年農民人均收入近萬元,這個昔日偏僻小鎮已成為南京市發展速度最快的鄉鎮。
民族事業投入逐年增加。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我省積極爭取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從2005年的100萬元,逐年增加到今年的700萬元;省少數民族扶貧資金也由2009年以前每年150萬元,增加到現在每年300萬元。我省有52家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十一五”期間已享受財政貼息8000多萬元,其生產供應的絲綢紡織、旅游用品、民族樂器、清真食品等數百個種類商品深受民族地區歡迎,為全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民生建設有了長足進步。“十一五”期間,我省共為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鄉村安排了302個社會事業項目,投入的建設資金總額近4億元,涉及交通、水利、衛生、教育、文化、農林、體育、民政、環保等多個方面,省有關部門還在道路建設、衛生改水、水利設施、危房改造、救災救濟等方面給予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許多特殊照顧。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幫助12萬多名少數民族群眾脫了貧,農村少數民族群眾基本達到或超過了當地平均生活水平。
尊文重教――讓民族事業未來充滿希望
參加全國演出比賽成績優異。我省組團參加了第二、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大型新編歷史揚劇《王昭君》獲創作、演出、舞美3項金獎和組織獎,民族舞劇《紅河谷》獲大獎、優秀演員獎和優秀新人獎,是獲獎最多的省份之一。我省在民族鄉鎮、民族學校、少數民族人口較多地方,廣泛開展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建立了8個省級項目訓練基地,培養了一支少數民族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隊伍,每年舉辦一次全省性的比賽,還組團參加了第六、七、八、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參加了武術、毽球、蹴球、射弩、民族式摔跤等項目的比賽,取得了一屆好于一屆的可喜成績。
民族文化得到弘揚光大。我省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江蘇部分)的編纂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了《江蘇省回族古籍提要》,受到了國家民委和少數民族人士的充分肯定及高度贊揚。省民委聯合省廣電總臺,以20多年來海安縣教師赴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支教模范群體先進事跡為原型,拍攝完成了22集電視劇《八千里路》,該劇謳歌了民族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風貌,即將在中央電視臺正式播出。
創新創建――為平等團結注入更多和諧
示范引路,深入開展創建活動。為貫徹落實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關于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要求,我省廣泛開展了“五個示范”創建活動――以創建“民族工作示范社區”為重點,扎實打牢城市民族工作基礎;以創建“民族團結和諧示范小康村”為抓手,全面促進全省民族鄉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創建“清真拉面示范店”為載體,切實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管理工作;以創建“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示范單位”為契機,在全省掀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新高潮;以創建“民族團結示范社團”為平臺,全面推進民族工作社會化進程。各地還把創建活動與爭創“全國民族第一鄉”和推進“江蘇省民族產業發展基地”、“江蘇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江蘇省民族特色村”建設以及創建民族團結和諧單位、社區、家庭有機結合,為全省創建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樹立典型,引領基層民族工作。周曉紅同志是南京市建鄴區南苑街道健園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從一名普通下崗女工,到成為一名熱心社區工作大姐,從對民族知識、民族工作一無所知,到成為社區居民、少數民族群眾的貼心人,在其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受到了上級機關的充分肯定和社區群眾的一致好評,光榮地出席了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并代表所有的受表彰模范個人在人民大會堂作典型發言。徐頻同志是鹽城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民族處處長,從事民族工作20多年如一日,全心全意為少數民族群眾服務,經常深入基層一線,訪貧問苦、扶貧濟困、排憂解難,有時甚至自掏腰包,直接幫扶過多名婚嫁進入江蘇的少數民族婦女過上小康生活,協調解決數十名少數民族困難家庭子女就學就業,圓滿處理多戶城市少數民族居民拆遷補償問題,妥善化解了幾十起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用實際行動維護了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被國家民委、人社部授予了第二屆全國民委系統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并享受省級勞動模范待遇,還代表全體先進工作者在表彰大會上作典型發言。像周曉紅、徐頻這樣的熱心民族團結事業、熱愛民族工作的人和事,在我省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是做好我省民族工作的堅強基礎。
推進創新,做好流動人員服務管理。進入新世紀后,來江蘇經商、務工的少數民族逐年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目前約有30多萬,由于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生活習慣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矛盾和糾紛,也給社會管理和城市民族工作帶來新問題、新挑戰。為此,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省民委與四川省黑水縣、青海省化隆縣簽訂了共同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的協議,各地通過采取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區民族工作、健全服務管理體系、給予特殊政策照顧等舉措,使廣大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為民族和睦注入更多和諧因子和溫馨內容,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對口支援――為服務國家大局再立新功
援藏援疆成績輝煌。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以來,我省以援藏干部為龍頭,堅持干部援藏與項目支援相結合,智力援助與經濟援助相結合,由省直機關對口支援拉薩市直機關,南京、蘇州、鎮江、揚州和泰州對口支援拉薩下屬的墨竹工卡、林周、達孜和曲水四縣,有力促進了拉薩的快速發展和長治久安。去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后,國家安排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的伊犁哈薩克州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州的4個縣(市),我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從干部、資金、項目、技術等各個方面切實加大援疆工作力度。以援建民生項目為重點,加快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以編制規劃為重點,大力提高對口援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以交流和培訓為重點,不斷增強新疆又好又快發展的人才支撐;以推進產業合作為重點,積極支持受援地區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截至去年底,我省共無償援助西藏、新疆資金19.79億元,先后選派685名干部、專業技術人員進藏赴疆工作;今年以來,我省扎實做好新一輪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海南震區重建工作,其中確定援建項目210個,援建資金15.64億元。
智力援助效果顯著。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智力援藏”的決定,我省自1985年和1997年先后在常州、南通兩市開辦西藏民族中學,為此我省成立了內地西藏校(班)工作領導小組,及時解決辦學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常州和南通西藏民族中學先后于1991年和2001年被批準為江蘇省重點中學,并在西藏舉行的統考中成績一直優異。2000年以來,我省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在11所省重點中學開設新疆高中班,省和有關市的黨委、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協調機構,學校抽調最好的老師,安排最好的宿舍,開辦了清真餐廳,使這些學生在良好條件下學習生活,他們大多最后升入高校繼續深造,有不少考入清華、北大等一流名校。在辦好西藏民族中學、新疆高中班的同時,我省在一些大專院校開辦了新疆班、西藏班,目前全省有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4萬多人,為民族地區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系統支持緊鑼密鼓。全國民委系統對口支援新疆西藏民族工作部門工作座談會后,省民委迅速成立了對口支援新疆西藏民族工作部門工作的組織機制,認真做好對口支援工作的責任分工,明確了對口支援工作的重點內容,擬定了與新疆、西藏民委系統對接計劃,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去年10月,省民委領導帶領10個有關市、縣(市、區)民族工作部門負責同志赴新疆,與伊犁州民宗委及所屬2市、8縣的民宗局進行對接,雙方還就做好今后有關工作進行了座談討論。會上省民委領導與伊犁州民宗委負責同志簽訂了《江蘇省民委系統與伊犁州民委系統對口支援和工作協作協議書》,還代表江蘇省民委當場贈送給伊犁州民宗委10臺筆記本電腦等辦公設施,隨后我省10個市、縣(市、區)民宗局也向對口單位捐贈了電腦等辦公設備并進行了對接。今年8月份,省黨政代表團赴新疆考察后,省民委牽頭籌集30萬元,幫助伊犁州民宗委解決工作用車問題。之后,伊犁州民宗委領導也帶領所屬縣(市)民宗局負責同志到江蘇進行了回訪,并與我省有關對口市、縣(市、區)進行了對口支援工作磋商。目前,省民委與西藏拉薩市民委系統的對口支援工作也在積極運作之中。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