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和技術保護第六期工程中期匯報會”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
“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和技術保護工程”是由財政部、國家民委立項,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負責實施,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具體承辦的大型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研究涉及對9大類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和技術的保護。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被列入該工程第六期實施。
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是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就地取材,結合本民族的審美取向,運用民族特色制作工藝,自主創制,能夠表現本民族特色社會文化和濃郁民族氣息的工藝產品。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多出自少數民族農牧漁獵民之手,其歷史源遠流長,做工精湛,表現細膩,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令時序、宗教祭祀等習俗緊密相連。少數民族工藝品豐富多樣,具有質樸凝重的美學風格和深厚濃郁的民間文化情懷。它們既根植于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又成長發展在多民族相互交融輝映的文化氛圍之內,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宋敏指出,國家民委經濟司在這個項目上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希望中央民族大學能在品牌樹立的過程中做出貢獻,有了前五期的經驗,我們已經逐步地摸索出了一套能夠把這個保護工程作出品牌的方法。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書記張麗君代表項目組就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項目的概要、具體的工作進展、項目進行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做了總體匯報。她指出,民族工藝美術品傳統生產工藝和技術的保護任務急迫,但是對民族工藝美術品生產工藝和技術的家底卻不清楚。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迅速推進,傳統生產工藝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首先是工藝品與商品的矛盾日益突出,工藝美術品是工藝師通過形象構思精雕細刻全神貫注而創造出來的藝術精品,但是一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化為商品,完成訂單任務的壓力,節約成本的動機等都會使傳統生產工藝和技術淪為粗制濫造,機械化規模生產出來的是千篇一律的規格化、標準化的商品,工藝美術品的靈性已蕩然無存。在這種條件下,搶救、保護民族工藝美術品的傳統生產工藝和技術就是保護工藝美術品的藝術性,就是保護珍貴的民族工藝和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艾比布拉表示,本項目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皆很高,通過工藝美術品的生產少數民族人民可以提高家庭收入,國家民委經濟司還有經濟學院對這個項目抓得很準,項目的目的是能夠給政府部門提出可行性的研究報告,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
國家民委經濟司副司長張志剛表示,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項目調研組將充分吸收各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并在后期項目實施過程中邀請專家直接參與到項目調研中,按確定的方針進一步做好工作,為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