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妹子:撩起"蓋頭"織就人生彩錦
來源:
時間:2011-10-1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每天,在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的萬旖旎民族服飾公司內,都會出現這樣一幕場景:每到一定時間,員工們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計,開始虔誠地誦念《古蘭經》,之后繼續忙碌在裁剪臺旁,縫紉機前,熨衣桌邊……如此的“情境轉換”,擱在失地之前,可是這些回鄉尕妹子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狀態。
“這些年,由于吳忠市城鄉統籌、科學發展,城市和鄉村都變了樣,人們的觀念也跟著在變,越來越多的回族婦女走出了家門,尤其是近郊沒地的農村婦女,基本上都在打工做生意。像這次參展的金瑞水餃創始人楊金嵐,以前是名紡織女工,工傷事故中失去了一條胳膊,但身殘志堅的她硬是做出了一番事業,還解決了80名回族婦女的就業問題。再如巴比倫蛋糕公司、伊寧和豆制品公司等企業招收的大批回族女工,開始只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到后來很多婦女都把工作當成事業來經營。”9月23日下午,吳忠市商務和經濟合作局的馬玉紅,一邊目送一個個笑容滿滿的客商陸續撤離中國(寧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覽會,一邊欣慰地跟我們聊著家常。
上班回家幾步路,啥都不耽誤
家住古城區金星村的楊耀琴,是利通區較早“洗腳上田”的失地農民之一。早在2004年,生性好強的楊耀琴曾外出打工,但因文化程度不高,從事的多是受苦受累、工資還不高的“粗活”。后來她又在城區找了份餐廳洗碗工的工作,誰知下班沒有點兒,心情一直不好。
今年6月,聽說利通區為讓失地農民不失業而新建的毛紡織園區在招工,楊耀琴欣然前往,結果如愿就業。看到我們來采訪,這位30多歲、快人快語的尕妹子打開了話匣:“現在園區上班,我騎車10多分鐘就能到家,幾步路的功夫,啥都不耽誤。中午有單位管飯,下午5點下班后快速回家,上高二的兒子回來就能吃上熱飯,然后能早點去學習。”盡管目前楊耀琴的月工資只有1500元左右,但是入職時的上崗培訓,每天又有領班在現場指導,她覺得自己總算是學了門技術,積極性非常高。
“等我看料、送料、出料都學熟練了,相信收入也會增加的。現在有了經濟來源,我在家的地位也提高了,我們兩口子很少再為柴米油鹽的家務事吵吵鬧鬧,生活和諧多了。”楊耀琴如是說。
去年以來,利通區堅持“政府主導、項目帶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重點實施東南片區城鄉接合部改造工程。目前,以重點發展灘羊羊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特種動物纖維開發利用項目為主的毛紡織產業園,已吸引上海、陜西、河南、河北、寧夏等60多家羊毛初加工企業和9家羊毛深加工企業報名入駐園區,有20家企業已經開工生產。據利通區區委書記石瑞林介紹,園區項目建成后,預計2014年毛紡紗產量將達1500噸以上,毛衫等制品達700萬件(條)以上,毛面料產量達50萬米,毛產值超過30億元,可上繳稅金3億元以上,吸納周邊就業4000人左右,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再創業”成為可能。
曾在外地一毛紡織企業工作了13年的楊麗娟,技術熟練,此番回到家門口上崗就業后,立刻成為了“藍領”中的“白領”,不僅月工資上浮了30%以上,屬于車間里的“大拿”,而且有機會下班后親自去接孩子了。“當初我從學校畢業時,家門口沒有專業對口的企業可去,只好去外地工作。現在我天天能和家人在一起,覺得好幸福!”說起自己回鄉再就業的經歷,28歲的楊麗娟感慨不已。
讓每個有夢想的人都有舞臺
依據規定,由政府實施統一征地后,戶人均耕地不足0.5畝的農民將認定為被征地農民。按照這一規定,利通區近年來累計失地農民涉及9個鄉鎮,失地農民總人數為77978人,其中農村婦女將近一半。相對于外出打工,回族婦女更傾向于在家門口工作,以便更多地照顧家人。
2010年以來,吳忠市、利通區緊緊抓住國家第二輪西部大開發和自治區加快沿黃城市帶建設的機遇,按照“承接大銀川、帶動鹽同紅、輻射陜甘蒙、發展大物流”的思路,全面啟動了城市東南部建設工程。按照總體規劃,利通區通過建設現代商貿物流園區、毛紡織產業園、失地農民創業園、3個汽車服務區,以及牛羊肉市場、金屬商貿物流中心、家居裝飾商貿物流中心、建材商貿物流中心、木材商貿物流中心等功能區,逐步在城市東南部形成10公里長的產業帶,以L型圍繞市區東南部布置規劃。
“吳忠現代商貿物流園是為加快沿黃城市帶建設、打造寧夏次中心城市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建成后年可實現交易額100億元,實現稅收7.5億元。您請看這里,年底我們金屬材料現代商貿物流園全部建成后,將集倉儲、交易、商務信息服務等為一體……”說起商貿物流園的發展理念和遠景規劃,24歲的王欣如數家珍。
高中畢業后,王欣去外地打了兩年工,20歲便又回到家鄉結婚生子,直到兒子兩歲前都一直待在家里照顧孩子。然而,這種看似“悠閑”的生活并沒有給她帶來快樂,整個人變得越來越悶。今年4月,王欣來到園區接待中心工作后,經過培訓學習,她不僅學會了樓盤銷售的基本知識,還懂得了建筑方面的許多知識,這讓她信心大增。“我將來一定要當一名優秀的客戶經理,當我看到自己的業績從一套遞增到七套時,我非常有成就感。現在我上完班回家后還要洗洗涮涮的,但也不感覺累。每次回娘家,家人都說我現在變化很大,朋友們也對我刮目相看了。”有了目標,王欣現在干什么都有激情。
利通區是“回族之鄉”,回族占總人口的57.2%,是全國回族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按照傳統,農村回族婦女一般是不出來工作的,大多在家務農、帶孩子,有些在十六七歲就結婚嫁人了。如王欣所言,她的奶奶是從來沒有出過村的;媽媽出村進城也是一年中難得幾次的逛街轉商場,或是走親串友吃個喜酒什么的。如今,她的兩個嫂子也到清真食品廠務工去了,她更是有機會成為售樓員,每天拋頭露面地與各種人打交道。
“女人真是需要出門學習、工作,開闊眼界、增長閱歷,畢竟她們將來還是母親。”調到商務局工作以前,馬玉紅曾在基層鄉鎮工作過15年,先后管過宣傳、民政、計生、統計、文化衛生等工作,對農村回族婦女的生活狀況了解頗深,她說:“這些年,農村婦女的地位變化越來越大,大家都明白,僅靠征地補償過生活不是長遠之計,家家戶戶都有走出來就業、創業的婦女。尤其是近郊,觀念更新一些。”
其實,不僅馬玉紅眼中的農村婦女在改變,就連她這種上過大學的回族女干部,也在隨著當地的快速發展而變化著。2008年至今,中國(寧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覽會已成為每年回商大會的重要內容之一。馬玉紅負責的招展工作,日漸從區內擴展到區外,從國內延伸到國外,可謂成績和困難并存。
“利通區作為全國牛羊肉和清真食品的主要產地,肉牛出欄達8.2萬頭,羊只飼養量達到80.5萬只,其中西部最大、全國聞名的澇河橋清真牛羊肉批發市場,年屠宰量達到54.8萬頭只,交易額近8億元。利通區現有各類清真食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821家,其中有12家生產清真食品企業,都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少數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這些條件,為我的招展工作奠定了信心。”據馬玉紅介紹,今年中阿經貿論壇期間,17個省(市、區)、44家清真企業和20家臺灣企業,以及106家寧夏當地企業參加了博覽會,短短6天,博覽會共展出穆斯林用品、食品1600多個品種,銷售近150萬元,訂單額30萬元左右。